《思美人》历史细节遭质疑 屈原姓氏/端午节出现讨论
意气风发的青春屈原与华丽服饰 历史本真如此
屈原以前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一直是悲愤忧伤、踽踽独行、郁郁而终的老年人。《思美人》里的屈原从青年时代着墨,着重描写了他意气风发、英姿勃发、青春昂扬的一面,不免让许多观众一时间无法接受。刘玉堂却认为:“目前《思美人》对屈原的形象设定,比较符合我心目中的屈原形象。屈原本身就应该是意气风发的,尤其在青年时代。如果没有异于常人的豪气与豪情、傲气和傲骨,他怎会做出那些惊天之举?”对自然、人生、时局的拷问和关注
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后期的屈原,变法合纵,甚而身赴江流,这样的人又怎会没有年少轻狂的一面。刘玉堂说:“我们现下对屈原形象的认识,多来自于明代画家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是陈洪绶给屈原定了郁郁而终的老人形象。事实上,屈原的形象,不该如此。认真研读《天问》、《九歌》,就会发现屈子形象并非如此。”另一个颠覆网友认知的,就是其他影视剧中的“南后郑袖”在《思美人》中变成了郑袖和南后两个不同的人,对此刘玉堂以 《战国策·楚策》中“南后、郑袖闻之大恐,令人谓张子曰,‘妾闻将军之晋国,偶有金千斤,进之左右,以供刍秣。’郑袖亦以金五百斤”举例,他表示:“一般而言,历史界多数认为,郑袖和南后是两个人,但也有少数说是一个人。两种说法都有。当然《战国策》是策论,而非战国史,《战国策》本身也有自相矛盾之处。所以,《战国策》有较强的史料价值,但不能完全信赖于它。”
同时,刘玉堂也针对剧中遭到诟病的楚国服饰进行了一番相当细致的科普,打破了观众长期以来的固有认识。在《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许多服饰的描述就可以体现出楚人在服饰方面追求艳丽,“甚至可以说艳得‘一蹋糊涂’”。刘玉堂讲解道:“一般来说,关于楚国衣服色彩,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我称为‘2+X’,即以红与黑为基础颜色,加上X,X可以是黄、绿、灰;另外一种是‘3+X’,以红、黑与黄为基础颜色,加上其他的颜色,从而形成艳丽的颜色”,为此他还举出了许多实例为证:“长沙近郊共发现2048座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有18座墓集中出土了167件丝、麻织品,其中丝织品有160件;1981年至1989年发掘的湖北江陵九店578座楚墓,出土丝织品17件;1982年发掘之江陵马山1号墓,虽系战国中期一座小型墓,出土丝织品152件,其中完整衣物就有35件,几乎包括了先秦时期丝织品的全部品种,因数量多,品种全,故有地下丝绸宝库之美誉,丝织品的色泽花纹以及其本身反映出的织造技术都令人称奇。在此之中,包山楚墓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丝织品,被我的老师、楚文化大家张玉明先生形容为‘轻如烟雾,薄如蝉翼’。尤其是女性服装,时有露和透的特点。故电视剧中的服饰多又飘逸的感觉。”
除此之外,该剧剧组负责人也接受了采访,表示剧组很感激广大观众的热切关注,对一些观众提出的关于史料方面的质疑和批评,一概诚恳接受,并郑重表达感谢。过去五年,主创团队如履薄冰,由于工作不够周全,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细节考证上的瑕疵,比如有细心的观众指出的某些人物生活年代以及某些道具陈设的问题。在后期剧集的播出中,剧组会尽力弥补和加以修正;恳切希望观众能体会主创团队弘扬屈子精神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基于历史题材戏剧创作的自身属性,关注该剧中人物命运的蜕变和成长,关注该剧传达的思想立意和精神命题。观众的很多期待,都将在接下来越发精彩的剧情中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