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浅甄嬛芈月李未央都是一个配音声 40集电视剧一周搞定
从小就重视发音技巧的姜广涛认为,配音演员要从配音杂声起步,要先在录音棚里适应这种工作方式、创作方式,“得先把嘴张开”。配音演员最开始,要通过无数的连个名字都没有的NPC去锻炼,“喊杂呀,卖糖葫芦、卖豆腐块儿呀,这些去锻炼。”慢慢的,开始接一些小角色,为店小二、警察甲等配音,“这个过程确实需要很久,想要靠自己练是不太现实的,必须进棚实践。”
在姜广涛看来,用同一嗓子体现不同角色是配音演员的专业素养,“作为配音演员,你要找到自己的使用说明书,知道你如何运用自己的情绪记忆、肌肉记忆,去达成你对角色的塑造。”
有时候为了更趋向演员本身的声音,有些配音演员会提前做点小准备。已入行10年的边江,平均一年要为20个左右的男主角配音,在为《锦绣未央》中罗晋[微博]饰演的拓跋浚配音时,为让自己的声音更像罗晋,原本戒烟的他还提前两天开始抽烟,只为让声音稍微哑一点。
怨
配音作品扎堆
被吐槽“审美疲劳”
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引发潮流的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相比,姜广涛承认:“他们当时是在译制厂上班,职务就是配音演员、配音导演,是上班的心态。虽然同样是谋生,但现在的商业气息比那个时候肯定要浓一些。”
有媒体不完全统计,在短短两年之内,季冠霖为超36部电视剧配过音,且大多都是比较热门的作品;边江则有超31部。姜广涛虽然放缓了配音工作,但也有20余部电影电视作品。也就是说,近两年只要是看过影视剧的观众,就基本都听过他们的声音。
作品的扎堆也为配音演员引来不少槽点:虽然男主女主在不停变换,但声音却总是似曾相识。为《三生三世》中杨幂[微博]饰演的白浅配音的季冠霖,就被网友吐槽“听到她的声音就分分钟跳戏”、“对她的声音审美疲劳”,还有网友直批“太过同质化的声音不如直接用演员的原声。”
对于作品扎堆的现象,季冠霖有些无奈,“毕竟在接工作的时候很难判断作品的播出时间。”姜广涛也回应了一线配音演员“挑角色”的传言,“不是我们在挑角色,配音演员相对比较被动,你只能选择接与不接,你想配的角色人家未必给到你。”
配音演员VS明星大腕 就是给墙面做装修?
配音是一门语言艺术,配音演员可以运用自己的声音、语言和技巧,塑造出各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可在最近播出的一些剧集中,演员们的表演与配音,却给观众造成了人声分离的违和感。有观众直指:“配音可以弥补某些演员明星的台词功底,甚至演技。”
配音可弥补演技?“演员不用功会被观众抛弃”
对于当下热议一些明星不敬业的现象,姜广涛语重心长:“任何一个职业的从业者,都要有自己的职业准则和操守,要尽量把事情做好。他们做不好必然有人要帮助他们做好,但最终很多(负面)东西还是会倒向他们的,如果演员不好好用功,最终会被观众、被粉丝抛弃。我们配音演员也是,既然这个项目接了,我们就要用自己的全力、努力去做好。”
季冠霖也不否认,优秀的配音演员的确可以帮助一些台词功底略差的演员,“配音工作就像给墙面做装修,基础墙面的好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基础墙面有坑、有裂缝,就算漆再好也无济于事。演员的演技就是这基础墙面,就算我是顶级的墙面漆,被刷在平整的墙面上,和刷在凹凸不平的墙面上,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不过,并非所有需要配音演员的工作都是因为演员本身台词功底不行,“其实大部分主演,台词功底是不错的。”对于为什么需要配音演员?季冠霖解释,有的习惯了演戏环境的演员,进到没有妆发、没有大场面的昏暗录音棚里,对着显示器难有入戏的感觉。
擅自修改演员台词?“没有谁会去刷那个存在感”
影视剧用配音并不新鲜,甚至有些演员知道有后期配音,干脆在现场只做表情,用数字代替台词,导致是嘴形和声音对不上;有的演员表演时情绪不到位,本身没表情,导演只好让后期配音来救场,硬是要大哭、大笑,这也势必导致声画不合;还有的配音演员跟演员的声音不太像,也会遭到吐槽。甚至当演员的口型与声音对不上时,也有人指责是配音演员擅自修改了台词。
“配音演员配的任何台词都是剧组提供的,也是他们确认的。”对于姜广涛等配音演员来说,想要台词跟演员口型对得上,“最简单的就是按照演员的台词来配音,录完了之后口型就会很好看。如果是把不对的台词对在不一样的口型上,大家看着都别扭。”
而且,配音演员拿到的台词本,一是剧组按照原来剧本的台词来整理,也可以是按照演员的同期声来整理。“这当中又会出现问题,”在姜广涛看来,任何剧本的创作,都会遭遇不同的“走形”,“如果现场收音没收好,可能什么也听不见,现场场记只能猜或者把原剧本台词,那配音演员就更听不见你说什么了。”但很多时候,剧组都要求严格按照剧本或者台词本来配音,“所以这个时候就会有误会了,但配音演员一般不会去发挥创造,不刷这个存在感。”
他还提到了自己与国际化团队合作时的感触:“我发现越国际化、专业化、工业化的团队,彼此的流程也非常专业,而且是彼此尊重的。演员有意见要跟导演商量,然后跟编剧确认之后对台词进行修改。修改后现场场记要把台词记录下来,然后转交给后期统筹,后期统筹会找人整理剧本的时候把这些细节写上去给配音导演,配音导演再把剧本按角色把打印好的台词本发给配音演员。这当中有任何环节出问题,都会造成影响。”
可以提前看剧情?“连五毛特效都没有”
既然是后期配音,那应该会比观众提前看到热播剧的内容吧?姜广涛打破了网友的这一“幻想”:“更多时候连五毛钱特效都没有!”为了提高效率,追赶工期,大部分主要角色的配音演员都只能看到跟自己角色相关的画面,而且配音时很多作品连后期都没有制作。季冠霖为《三生三世》里的白浅配音,一共录了6天,称“看到的画面都是‘毛坯版’,剧中那些唯美的桃园啊、天宫啊都没有,都是演员在棚里、大绿布前面表演。”
与演员拿着厚厚的剧本不同,配音演员创作只需要一本台词本。“演员看到剧本是要脑补出一场戏来,要构建自己的表演结构,所以获得的提示要多。而我们有画面,演员已经拍完了,把表演的脉络已经整理好了,我们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通过导演的思路,通过剪辑师的一些手段来配音,他的节奏已经呈现了,只需
要把好的复制出来,改善一些微瑕的地方,如果有演得不对的地方,再往回掰一掰。所以配音演员不需要那么详尽的剧本,有台词就够了。”
配音薪酬低?遵循市场规律
季冠霖曾列了一个时间表,“从一个新人到可以配音至少需要2-3年,从可以配音到基本胜任所有角色需要5-6年,而从职业水准进阶到更高水平则需要8-10年。”配音演员夏磊曾提到过一个数据:“配音行业只有500人。”夏磊还直接点出这一行业的薪酬水平:经历了20年发展,配音行业的平均薪酬只从每集电视剧250-300元涨到350-400元,远低于其他行业的薪酬增速,甚至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有人质疑:是不是因为上手难、薪酬低才少有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姜广涛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一个人把配音作为职业作为事业,他能够在这个行业当中生存下去,也就说明这个行业能养活他。如果他觉得这个行业挣得少的话,他可以离开,因为任何行业都是要遵循市场规律的。跟演员比的话,我们挣得确实少的多,但市场规律不能丢,我们也不需要呼吁,因为弱者才需要呼吁,至少在配音的专业性上,我们不是弱者。”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荀超
(责编:si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