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需要怎样的文学博物馆? 作家学者专家热议总体规划
博物馆选址应依着文脉
最早提出建立巴金文学馆的赵丽宏提出,2011年起面向公众开放的巴金故居是建立上海文学博物馆的最好基础,“巴金故居是巴金先生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完整保留了他的生活工作情态;同时,巴老收藏了很多现代文学资料,包括他与其他作家的书信等。巴金与中国作家、与世界作家交往的网络就是现代文学的一幅地图。”赵丽宏还透露,黄永玉、从维熙等很多老作家有意将手稿捐献给巴金故居和未来的上海文学博物馆。
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名人故居中,像上海武康路上的巴金故居一样拥有完整初始环境且保存时间跨度长、无中断的作家文献资料,极少。但巴金故居目前的体量严重影响了巴金资料的存储,更不用说做研究、研讨及更多公共服务之用。“故居保存了巴老几乎所有衣物,但没有地方展示,一些展览还需要外借场地,创办的读书会只能挤在20人的小会议室里。”周立民感慨。
在陈思和看来,巴金故居目前承担的功能过大,“故居的功能是作家写作、生活环境的原貌展示。有了上海文学博物馆,热闹的公众活动就能放到博物馆。实际上,过大的人流也不利于巴金故居作为文物本身的保护。”
“根据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决定博物馆的选址。”文博专家、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提出,上海文学博物馆的选址应该依着上海文脉,新老兼容,“文学博物馆是总馆,涵盖各类故居。在上海的博物馆体系中,不该缺了文学。”孙甘露提出,作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上海文学博物馆将承担收藏展示、文学研究、对外交流、作品研讨、文学教育培训、公众文学活动平台等综合功能。“不只是梳理、展示、研究、讨论上海文学,作为一座公共场馆,它还是市民和文学爱好者的公共空间。在文学馆里可以开设文学讲演、文化阅读活动、文学研讨,对普通市民进行文学普及等。”
据统计,截至2013年,上海各类博物馆数量超过120家。发展博物馆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未来,本市将进一步打造博物馆集聚区,优先发展反映上海城市文化历史和精神的博物馆。酝酿已久的上海文学博物馆落地何处,作家和市民都在期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