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当司机亲历“滴滴顺风车”载客 是否“黑车”?合法性存疑
手机操作、网上预约、上门接客、精确送达目的地,还可评价印象……时下,手机软件打车出行已成为年轻人所热捧的交通方式,滴滴顺风车就是其中一种产品。然而,因相关法规并不完善,一些车主在使用手机打车平台载客时,也面临着许多法律尴尬。为此,本报记者亲历“顺风车”载客。
亲历:
滴滴顺风车
记者当司机
2月20日上午,记者在手机打车软件上发布顺风车跨城行程:石狮至漳州,出行时间:上午8时。随后在匹配页面看到“顺路出行”的乘客信息10条,经过筛选找到最为匹配的乘客同路顺行。乘客为闽南理工学生三名,他们的目的地均为漳州市区。接着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乘客,进一步同乘客确认出发的时间和地点。8时许,记者驾车来到闽南理工正大门,捎上三名乘客一同上高速前往漳州。记者注意到,根据滴滴打车系统自动生成的价格三人的车费为132元。其中包括一部分的保险费用。
从石狮至漳州市区的车程为两个小时左右,车上三名在校大学生与记者简单地交流了下,话题大多为实习及就业等。10时许,车辆抵达目的地,其中一名学生通过在线支付的方式现场将车费132元转至记者账户,记者及时收到了运费,完成一笔顺风车载客出行。
整个过程较为流畅,无论是联系乘客及接送乘客的地址,均有详细的方式及导航引导。在途中,记者与乘客的关系也十分融洽。
隐忧:
是否“黑车”?
合法性存疑
27岁的李先生是石狮人,在泉州市区开店经营小生意,常常要一个人开车两地来回跑。去年下半年,他在朋友的推荐下也装了手机打车软件,开始了他的“顺风车带客”生意。如此下来,他一个月“创收”700多元。李先生告诉记者,“单人单次去泉州市区的费用一般在20多元,反正我一个人去也是差不多公里数,顺路带人还能挣一些油钱,挺好的。”
不过,李先生也有自己的担忧,有一次一位中年男子上车后,要求李先生提前说好彼此是亲戚,了解好相关信息,以避免被当做是黑车受罚,这让李先生第一次质疑顺风车的合法性。除此之外,一些乘客在车上抽烟、吃零食、大声喧哗也让他颇为无奈。
昵称为“ying”的乘客在打车软件上显示,她共出行50余次,显然这是一位手机打车达人。ying告诉记者,以往主要是坐公交或打摩的,但是公交车不方便,摩的又不安全,近一年来她出行都是靠手机打车。“由于我坐的大多是顺风车,所以不仅乘车方便,而且车上还能跟车主聊天结交朋友。”不过,ying也认为,有时候单身女性乘坐陌生人的车辆还是比较担心。
观点:
市场有需求
法规应厘清
对于车主而言,顺风车在不妨碍车主出行路线的前提下带客,补贴了油钱;对于乘客而言,花钱不多还可以享受上门接送,其实挺划算。事实上,手机打车的盛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大众的出行需求,迎合了年轻人的出行方式趋势。但尴尬的是,也出现了另外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在无执照的情况下,私车营运牟利是否与现行的法律相违背呢?
记者就此咨询了交通执法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要以交通部给出的信息为准。他透露,现行的法律规定,营运车辆需取得正规的营业执照。国家也鼓励顺风车的实行,因为这是环保的出行方式,但是在具体监管中很难判定是否是顺风车,同时他指出若是违规,那么违规的主体是平台还是个体司机等一系列监管问题都有待于法律和上级部门的进一步完善和确认。
显然,依托平台,绑定众多的车主及乘客的打车软件,显示出了强大的市场,客观上来说也成为一种新的交通出行方式。但是在具体的政策层面上,营运车辆需取得正规执照又是硬性的规定,且手机打车软件背后,车主和乘客的安全如何保障,及监管中存在的诸多环节又如何细化,如此种种都有待于进一步厘清。 (记者 杨德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