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三观”里刻录着孩子未来

泉州晚报   2018-05-30 18:32

  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当我们把关爱的目光更多地投注在孩子身上时,泉州晚报近日报道的一则有关儿童的新闻却令人不无唏嘘。德化男子郑先生因为妻子欲离婚,双方产生纠纷,于是他就带着6岁的女儿外出流浪,住在路旁的帐篷里。该新闻见报后引起读者强烈反响,众多读者留言对郑先生的做法表示不理解,并希望小女孩能过上正常的生活。日前,在郑先生父母的授权下,德化三班派出所民警将郑先生带到医院检查身体,小女孩则跟着爷爷和姑姑回家准备读书。

­  面对郑先生父女俩的生活境况,相关部门曾先后多次与其沟通,希望他能结束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但郑先生始终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表示也给女儿提供了吃、穿,并没有虐待女儿。法律界人士对此情况也只能徒叹奈何,毕竟郑先生的生活方式没有妨碍到别人,不构成违法,同时孩子尚未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年龄,义务教育法暂时也不适用。

­  在社会多方都对小女孩的现状表示深深的担忧之时,为何身为人父的郑先生本人却我行我素、泰然自若呢?究其原因,就在于部分中国父母的潜意识中,从来没有把孩子当作完全独立的个体对待,而只是将其视为自己可以任意处置的私人物品。

­  相对于郑先生这样因家庭问题而有些偏执的育儿方式,近年来,部分父母标新立异的教育方式同样也是发人深思。去年,一则主持人乐嘉带四岁的女儿穿越沙漠,四天徒步76公里的新闻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网友一度质疑这不是对孩子的正常教育而是种折磨。当下,剑走偏锋的家庭教育方式屡见不鲜,当家庭教育在放任自流和拔苗助长这两个极端间摇摆时,父母对孩子“尊重教育”的普遍缺失,留给我们的思考已多于一时的感叹。

­  谈及家庭教育另辟蹊径的成功范例,童话大王郑渊洁的教子故事是个绕不过去的事例。小学毕业后在家自学,自编教材给儿子上课,三年学完中学六年的课程等细节很多人都能如数家珍,而郑渊洁之子郑亚旗18岁离家自力更生,用自己打工赚来的积蓄创办《皮皮鲁》杂志,将父亲的童话事业发扬光大,并创办文化科技公司任CEO且年入1.5亿的完满结局,似乎也给不少人灌下了一大碗个性教育的心灵鸡汤。但大多数人可能都忽略了,郑渊洁看似离经叛道的教育背后,对孩子在人际交往、社会融入方面的教育却是不遗余力的,其个性化的家庭教育过程与主流社会价值观也是始终紧密相扣的,而最重要的是,他在给孩子以充分自由的同时更释放了最大的尊重。不言而喻,父母健康的“三观”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教育课,亦是其人生最坚强的保护伞。

­  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中“原生家庭”成了一个高频热词,原生家庭本来只是心理咨询领域使用的一个名词,但是如今却成了中国家庭教育的必用词。它的流行,让很多中国家庭认识到儿童时期父母陪伴重要性的同时,也意识到一个健全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的必要性。霍林姆斯基说:“做了父亲和做了母亲,这是人的第二次降生。”孩子的到来,无疑也给了父母一个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人生的机会。因此,无论父母的人生是只有眼前的苟且,抑或是有着诗和远方,都不能因此绑架孩子的生活。

­  生而养之,养而教之,是父母的职责所在,在家庭教育里把孩子当作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自己人生的试验品,并给予他(她)生命中应有的尊重,是当下多数父母应当补上的一堂家庭教育必修课。因为,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三观”里都刻录着孩子未来的轨迹。(周培尧)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河北省纪委监委公开通报八起违反中央八项规
  • 广州通报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
  • 朱立伦召开记者会正式宣布:“520”后全面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