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港新闻 > 正文

泉港搭建“互联网+”平台 统筹开展社会救助工作

2015-07-01 11:52 来源:泉州晚报 0

  社会救助工作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往往形成“信息孤岛”,存在重复救助、遗漏救助等问题。在泉港区,现有各类救助对象4万多人,救助力量分散在17个部门。去年全区生活困难需要补助的群众有2万多人,其中,社会救助遗漏的有600多人,重复申报的有100多人。

  问题该如何破解?

  家住泉港区界山镇岭头村的老陈由于丧失劳动能力,两个小孩正在上学,日常生活开支仅靠妻子打零工维持,家庭经济陷入困境。今年5月,他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向村里提出困难补助申请。没想到只跑了一趟村部,3000元补助金就到账了,这让他十分欣喜。“以前办个困难补助,要跑好几个部门,村、镇、区都要盖好几个红章,也不一定能办下来。现在有这个平台,我们大大方便了。”

  解了老陈燃眉之急的,是泉港区2014年11月建立运行的社会救助信息平台。“解决社会救助‘碎片化’,前提是实现信息一体化。”泉港区民政局办公室主任郭安鹏说,该区创新社会救助机制,用“互联网+”思维建立社会救助信息平台,统筹开展社会救助工作。

  据介绍,依托该平台,泉港将原先分散在民政、教育、司法等17个部门的救助资源整合起来,把救助对象分为生活、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法律、临时7种类型,分别由民政、卫生、教育、人社、住建、司法和综治7个部门牵头组织实施,进行分类救助,改变过去“各自为战”的局面。同时成立社会救助管理服务中心作为“神经中枢”,进行统一管理,并将平台延伸到各救助部门、乡镇(街道)一级,实现上下、横向之间的联网共享,避免政出多门、标准不一、重复救助等现象的发生。

  在具体操作中,该平台可实现社会救助登记、审批、管理、查询与统计分析等的信息化处理,将困难群众的救助申请、有关部门的救助资源集中到统一的数据库中,做到无缝衔接。在电脑上打开平台页面,求助群众的家庭情况、电话、家庭经济、受助情况、办结时限等信息一目了然。这也意味着,群众只要到一个部门申请救助,系统即可受理,做到“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大大方便了求助对象。

  “已享受救助或正在申请的对象,把相关信息输入之后,他所享受过的所有救助项目,都会体现在平台上,这就有效地解决了‘人情保’、‘关系保’等问题。”泉港区民政局社会救助中心负责人林志云说。

  据统计,从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开通以来,至今年5月通过该系统共发放各类救助金4000多万元,惠及群众5.7万人次。“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对这个系统完善,建立大数据库,扩大救助面和资金量,让这个平台的红利最大释放出来。”林志云说。(庄国辉 张文璟 庄子瑜 尤惠艺)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泉港启动农村“天眼”建设 提升群众安全感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