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共谋农业未来发展 泉港涂岭或成台农“跳板”
得知首个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会要在泉州市泉港区的涂岭镇举行,台湾广林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明达曾为此激动了好几天。“大陆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发展空间巨大。”黄明达希望找到更多经销商,将新产品迅速推广到大陆市场。
6月6日,农历芒种,这数字被中国寓意为“六六大顺”,这一天在南方代表着夏季丰收、播种的日子。当天,首届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论坛在涂岭展开。
这是黄明达首次来到泉州涂岭镇,和他一样到这山村参加交流会的台湾中小企业共有110多家。在台湾,黄明达以100%纯米独特工艺改进蛋糕等点心,一进入市场,短短几个月发展了3家门店,深受食客欢迎。但“黄明达”们深知,台湾农副产品生产投入高、成本高、产量大且优,可惜受限于狭小的市场,一旦滞销,对发展壮大的企业势必埋下隐患。
走进大陆,已成为“黄明达”们的不二选择。当前,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已成为台商投资的热土,中国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介绍,“到2012年底,进入实验区和创业园的台资农企已有5千多家,至今投资额为58亿美元。”
但是,看似前途一片光明的两岸农业企业合作,在当前两岸经贸往来中却是严重滞后。据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统计,截至2011年底,台商投资大陆农业件数占台商对外总投资件数的1.39%,投资金额更是仅仅占到台湾总投资的0.25%。
“台资大型企业赴大陆投资甚多,但中小企业及农贸企业缺乏管道和基础。”福建省委党校地方治理研究中心郭为桂如是说。此前,进入大陆的台湾农产品的产品单一,没有配套的仓储、物流、行销,仅仅是仓储成本就已经压力重重,以至于台湾农产品很难在大陆长销。
吕双辉是个土生土长的涂岭人,这占泉港区陆地面积近半的涂岭,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乡镇,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境内有山地15万亩,耕地2万多亩。这虽是发展高优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绝佳之地,但如何发展?这也是中国农民亟需破解的难题。
年轻时靠扛石头、捡废纸废铁等“谋生”,直到1995年成为千万富翁的吕双辉,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台湾已成为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三大进口来源地,两岸高层次的研讨会、展览会很多,但往往只是交换名片,民间交流严重缺乏,“两岸中小企业亟需有个娘家。”
2012年12月,在吕双辉等人共同努力下,首个跨两岸三地的民间社团组织——海峡两岸中小企业联合促进会(简称“海促会”)——在香港正式批复成立。短短一年,海促会已发展会员近万家,有意向参与大陆投资设厂者近1千家,贸易企业300多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