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共谋农业未来发展 泉港涂岭或成台农“跳板”
担任海促会主席的吕双辉“不在乎钱”地出资,不太让人理解,他提出的“让两岸中小企业家一起实现中国梦”,似乎也有些空谈。直到5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时提出“四个体谅”,表示“要让更多台湾民众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受益”——这让吕双辉兴奋不已。
6日,吕双辉在涂岭投资1.7亿元建设的“海峡两岸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投入使用,与其它展会场所完全不同的是,此交易中心重在建设能仓储,能住人,能办公,企业能接地气,有精力也有时间、有条件进行谈判的园区,“在展厅的楼中,除了一楼全部是展厅外,二至五楼全是仓储,共规划出360个仓储房间。”
吸引“黄明达”们的有利条件还很多,特别是进入这园区的企业,无需办任何证,就可以省下很多功夫。要在以往,台湾企业到大陆办厂,要注册、办理营业执照、批土地、找员工等等,现在由园区代为办理,台商只需负责生产、销售其优质的特色产品。
更多参会的台湾中小企业者则是对此次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会给予厚望,用海促会秘书长张玉城的话来说,“希望涂岭能够成为台湾农副产品进入中国大陆的‘跳板’。”
对福建乃至全国农民而已,台湾农业是个不可多得的良师。短短几十年间,台湾农业经历“恢复—发展—停滞—转型”四个阶段,并转型升级为“休闲农业”,无论是农产品,还是农产品背后的转型经验和生产模式,多了这个民间面对面、长时间互动交流学习的机会,对大陆发展现代农业无疑将获益匪浅。
在此基础上,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会长马增俊认为,应该加快建设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打通大陆农产品运输的“任督二脉”,深化流通系统改革的关键点,这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博士彭作奎对此充满信心,他在海峡民间交流(涂岭)论坛发言指出,两岸农企可通过民间力量,以市场及区位优势,采取垂直分工的产业政策,通过合作方式从事生产、营销与新产品开发,建立和强化两岸农副产品产业群聚的竞争优势。(张志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