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赤诚回报家乡 乡邻乐享免费午餐
村民在餐厅享受免费午餐
午餐十分丰富,至少6个菜品。
每天11点30分,在泉港区峰尾镇诚峰村一栋傍海而建的建筑3楼,这里的餐厅都会准时开放,提供免费午餐。义工们将热乎乎、香喷喷的饭菜,盛进用餐的乡亲餐盘中。这家免费餐厅,是10多岁就离开家乡拼搏,如今58岁的泉港人刘顺枝开办的,他的愿望就是把这家免费餐厅一直办下去。 □本报记者 张文璟 陈明华 文/图
游子情怀 开办免费素食餐厅
刘顺枝15岁离开泉港,作为一名游子,他心中满是故土情怀。去年5月起,他在家乡泉港峰尾开办了这家免费餐厅,成立社团弘扬孝道文化,如今已投入近200万元。
昨日中午,记者在餐厅看到,数十位村民排队装好饭菜后,聚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着饭菜。“很好吃,菜很多。”一位阿婆笑着说,她经常和邻居到这里,“很方便,不要钱,自己已来这里吃了1年多”。据诚峰村老人协会会长刘葵介绍,每天到这里吃午餐的村民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上百人。
记者看到,餐厅里的服务员穿着统一服装。一位义工表示,他们都是本村村民,大多是刘顺枝的亲戚。餐厅的负责人说,自2015年5月5日开张以来,这里每天准时开饭,提供素食。午餐有米饭、面等主食,每顿至少有6个菜品。
自幼家贫 15岁赴海南打拼
今年58岁的刘顺枝是海南省福建商会副会长。爱笑、和蔼、低调,是他给人的印象。
提及发起提供免费午餐的初衷,刘顺枝说,这几年他回乡发现,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做事,中午家里只有老人。老人要做饭比较麻烦,如果让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回家,也不大方便。于是,他想到设立食堂,免费提供午餐,方便老人。
在餐厅,刘顺枝回忆起少小离家创业打拼的艰辛。1958年,他出生在诚峰村一栋石头房子里,当时一家六七口人就住在一间只有10多平方米的房间。靠海吃海,诚峰村是个小渔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民们靠讨海维持生计。由于家庭贫困,刘顺枝在小学二年级时就辍学回家,和父亲出海捕鱼。
15岁那年,刘顺枝和姐夫到海南,开始在建筑工地打工赚钱。“当时没技术、没文化,只能打小工。”随着年龄的增长,刘顺枝开始承包工程、开发房地产、办学校,生意越做越大。工作中,刘顺枝愈发懂得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写合同、看图纸都很吃力。”为此,他用功自学。
回馈家乡 捐资助学心系老人
虽然在海南做生意,但刘顺枝却心系家乡,知道老家有要修路、搭桥、建祠堂等,他都慷慨捐资。
刘顺枝对家乡的教育事业非常上心。1993年,他捐资25万元在圭峰小学设立基金,奖教、奖学、助贫。他还先后捐资数百万元在圭峰中学、诚平小学等学校设立奖学奖教金。
据刘葵介绍,近7年来,每逢春节、重阳节,诚峰村980多名老人都会收到刘顺枝的慰问品、慰问金;孤寡老人还会有额外的慰问金。刘葵表示,仅慰问老人这一项,刘顺枝这几年就投入了80余万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