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夫妻相残悲剧多发引反思 恩爱秘诀相理解勤沟通

2015-09-14 09:10 来源:东南早报 0

健康婚姻

夫妻关系应摆在第一位

  相爱容易,相处太难。

  马桶圈引发的家庭战争就不说了,小到“今天你做的菜为什么那么咸”、“刚擦的地怎么又被你弄脏了”,大到“家里财政大权该归谁管”、“孩子高考报哪所大学”等都会引发无休止的争吵。

  “性、沟通、婆媳问题、外遇是引发夫妻矛盾最集中的问题。”孔东燕指出,很多婚姻甚至只是童年记忆的重复,如果父母关系好,子女婚姻也倾向于更幸福,如果童年在父母的争吵中度过,这也很可能成为子女的婚姻状态。

  多年担任医院心理咨询医师,孔东燕发现,闽南家庭中,丈夫一般会重视父母甚于妻子,而妻子会重视孩子甚于丈夫。而事实上,在一段健康的婚姻关系中,夫妻关系才是第一位。有一对来访者,因婆婆中风,丈夫便每天晚上住在婆婆的房间照顾她,一住三年。久而久之,妻子觉得这么多兄弟姐妹中,为什么只有自己的丈夫一人抛下工作,甚至抛下妻子女儿,一个人天天照顾母亲?夫妻俩为此经常吵架,直到16岁的女儿连学也不上了。他们在咨询后才发现,女儿一直恐惧两人离婚,希望以各种方式将父母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改善父母的关系,让他们的婚姻关系不致破裂。

  还有一种特别容易出现问题的,是为结婚而结婚的婚姻。婚前相处较少,对对方的爱好不了解,尤其是不良嗜好,例如喝酒、赌博。“这样的婚姻,性、沟通没有办法合拍,特别容易外遇,有的甚至家庭暴力。”

  而为了结婚而结婚,还可能存在结婚时心理不够成熟,对婚姻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婚后又没有学习的意识。于是,在遇到问题时,这些婚姻里的“孩子”不懂得如何处理。

恩爱夫妻 养成秘诀

  杨正余和郑淑美摆出当年拍结婚照时的姿势,幸福不减当年。

  虽然有反目成仇的夫妻,但不要急着不相信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恩爱夫妻,我们也看到了不少,结婚不超过60年,我们都不好意思找来秀恩爱。

  相守超过半个世纪,耄耋之年的他们,有的耳朵已经听不太清,有的身体每况愈下,提起相爱相守的往事,也“当时只道是寻常”。老人们用他们自身的经历作答,恩爱夫妻的密码,不是钻石鲜花、名车豪宅,而是在数十年的柴米油盐中相濡以沫,在一辈子的平淡里携手共老。

  故事1

  管钱的事 她是“老总”我当“出纳”

  ■讲述人:杨正余(90岁) 郑淑美(82岁) 婚龄:60年

  他大她8岁 认识时她刚从学校毕业

  “老杨,头靠过来一点,要摆个刚结婚时拍照的那个姿势!笑一个!”82岁的郑淑美开玩笑地用“命令”的口气招呼着坐在身旁的丈夫杨正余,脸上充满笑意。翻看老照片,夫妻俩找到了一张1956年的合影。老照片中,青春动人的郑淑美依偎在英俊帅气的杨正余身旁,一脸幸福。

  杨正余今年90岁了。两人一起拍摄这张合影时,他28岁,妻子郑淑美20岁。那时郑淑美还在福州机电学校读书,杨正余正从福州平潭某部队转业到福州。没有轰轰烈烈,几个部队的朋友介绍,牵线搭桥,就这样相识了。1956年,郑淑美从学校毕业,没过多久,两人商量起结婚的事情。

  “当时我就是个穷小伙,28岁结婚在当时也算是很晚的了。”杨老笑着说,结婚前他问郑淑美,等工作后,要跟着工作走,还是跟着他走?郑淑美告诉他,不管工作怎么调动,他们始终是要在一起的。就这样,两个人决定结为夫妻。杨正余还记得,1956年结婚的那天,他们双方的亲人朋友一起,在福州的一家餐馆吃了个饭,宣布了他们结婚的喜讯。当时杨正余还没有房子,在租住的房子内,杨正余将一只“梅花牌”手表赠给新娘郑淑美,作为结婚礼物。

“大事一起商量 小事我来处理”

  婚后没多久,杨正余被分配到莆田,郑淑美则被分配到广东,两人开始了4年的异地婚姻。郑淑美记得,那个时候通讯不发达,夫妻俩只能通过写信来交流。“嘘寒问暖,聊聊工作和生活,也很亲热。”1960年,杨正余调到泉州电业局工作,郑淑美也被调到同一单位,两人终于把家安在了泉州。

  在泉州定居后,夫妻俩才真正开始了柴米油盐的生活。郑淑美是福州人,杨正余祖籍江苏,两人的饮食习惯有些不一样。杨老偷偷告诉记者,他对吃的比较不讲究,所以做饭时经常顺着老伴的口味,老伴并不知道这个“秘密”。看似平常的饭菜,正是夫妻相敬如宾的缩影。

  郑淑美说,外人看到她都觉得温柔,其实“不见得,有时候还是很急躁的”。话虽这么说,郑淑美的心里还是很明白,老伴在单位里是干部,平常工作很忙,自己是单位里的小职工,工作之余,家里的小事基本上都是她来处理。

  谈到夫妻相处之道,杨老觉得,经济问题是需要处理好的。“管钱的事,她是‘老总’,我是‘出纳’。”杨老乐呵呵地说,老伴把整个家庭都照顾得很好,两人之间相互理解,遇到因为小事吵架,多站在对方角度想一想,很容易就过去了。要是真有什么爱情保鲜的秘诀,就是能相互理解对方,沟通从来不间断。

郑孙彻和老伴王婉然,结婚时家庭条件悬殊,却相濡以沫数十载。

故事2

相守65年 村里人都知道他疼老婆

  ■讲述人:郑孙彻(88岁) 王婉然(84岁) 婚龄:65年

  “缘分天注定” 误打误撞成佳话

  结婚60年被称作“钻石婚”,他们比钻石婚还多5年。88岁的郑孙彻老人和老伴王婉然年龄相差4岁。这几年,王婉然的身体大不如前,郑老也出现大脑萎缩的情况,记忆力开始出现衰退。

  可每当谈起当年结婚的趣事,郑孙彻却印象深刻。“缘分天注定。”谈起结婚那年,王婉然不停地重复这句话。

  郑孙彻是泉州清濛村人,成长于普通农民家庭。王婉然的老家在泉州市区中山路,父母是菲律宾华侨,平时她身边总有两三个佣人伺候着,是不折不扣的“千金小姐”。因为从小体弱多病,按照一些民间说法,家人在王婉然十几岁时,将她送往清濛的一户归侨人家寄养。

  “其实当时是媒人太会说话了,不然人家的‘千金宝贝’,怎么能这么轻易就嫁给我。”郑孙彻笑着说,当时媒人担心王婉然的父母亲不同意,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告诉生母说养母同意这桩婚事后,又告诉养母说是生母同意的婚事。结果,生母和养母都以为是“父母之命”。

妻子放下身段追随 丈夫把她当宝

  “丈母娘是有肚量的人。”郑孙彻说,得知真相后,王婉然的生母也没有因此而怪罪他们。

  1950年,19岁的王婉然和23岁的郑孙彻在清濛的家中结为夫妻。郑孙彻还清楚地记得,当时4个轿夫抬着花轿,从泉州中山南路一路把妻子送到清濛家中。以前在家都是佣人服侍着王婉然,嫁到郑孙彻家中的第三天,就开始洗衣做饭,照顾起婆婆和丈夫。

  王婉然说,一开始肯定有各种不习惯,好在每次觉得有一些小情绪的时候,丈夫都会细心体贴地在她身边。由于王婉然从小体弱多病,郑孙彻每天都悉心在身边照顾。煮饭、煲汤、妻子生病时陪伴左右……

  “村里的人都说我疼老婆出了名。”郑孙彻乐呵呵地说,两个人结婚65年,基本上没吵过架,因为他们两个人的心态都很好,平平淡淡的日子相濡以沫,不觉得有什么事情值得吵架。郑孙彻说,当初妻子选择嫁给他,不离不弃,对他就是最大的鼓励。而平常生活中的悉心照顾,也让王婉然一直觉得很心安。

恩爱夫妻关键词

  【不离不弃】 晋江90岁的丈夫伍长顺和84岁的妻子李淑霞,62年钻石婚,用他们的经历诠释了“不离不弃”。1957年-1978年,因当时的政治环境,他们分开了21年。那个时候,李淑霞带着年幼的孩子撑起了这个家。“不离不弃。”尽管老伍没有多提这段往事,但这简单的四个字却饱含他满满的感动。经历过那段最艰难的岁月,夫妻二人对生活更加珍惜。

  【包容】 在德化县浔中镇浔中村,退休教师林振农和妻子曾绢,携手走过75年风雨。早年生活困难,曾绢总把稠粥留给丈夫和孩子吃,自己则喝稀得可以照出人影的米汤。平日里,谁的脚趾甲长了,都会将脚翘在对方腿上,由对方帮忙修剪。谈起夫妻间的相处之道,林振农说,偶尔老伴有小脾气发牢骚时,他总是默默听着,从不吭声,等她气消之后,再说好话,“蜜语求和”。

  【依赖】 牵手五十五载,2013年10月15日,泉港一对八旬夫妇同一天离世。子女们说,二老都是地道的农民。每天,他外出买菜,她在家做饭、洗衣服;她身体不舒服,吃不下饭,他也会跟着没胃口;他听得懂普通话,她只懂闽南语,看电视时他就当翻译;他喜欢散步走路,她比较少出门,每次她要外出,他就在前面带路,两个人一前一后,走走停停。子女们说,也曾见过他们吵架拌嘴,但都不记仇。年纪大了之后,他们更加珍惜这份感情和婚姻。“他们相濡以沫一辈子,就这样彼此依赖着对方。”

  【沟通】 丰泽区丰泽街道丰泽社区有一对“金婚”老人,丈夫刘天相和妻子邱招治携手走过50多年的婚姻。刘天相老人说,相互体贴和充分的沟通是夫妻俩的“金婚秘诀”。“用事实说话”是他们的原则,而互相体贴则是两人能够不红脸不吵架地走到今天的前提。作为丈夫,刘老先生从不以自己“一家之长”的身份压人、管人,也不会固执己见,反倒是习惯事事和妻子商量。

  【兴趣】 上个世纪50年代,泉州市丰泽区丰泽街道的陈华池和邱雪芳以最为传统也最为实在的书信方式,传递着两人的爱情,最终走到了一起。这对金婚老人性格直爽,磕磕碰碰少不了。陈老先生关心市区的市政建设,只要报纸上报道某处有新的市政工程,他都要去走走看看。而邱老太太喜欢逛街购物,有时候让丈夫陪她去,他只要在店门口站一会儿就不舒服了。由于兴趣不同,邱老太太后来也不强迫他了,两人各找各的兴趣:“现在,他去看他的市政建设,我跟我朋友去逛街。”

  “生活上的小矛盾,只要稍微互相退让一下,就可以解决了。”这是两位老人牵手走过50多年的秘诀。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泉州多个景区免费开放 十二条线路任你游(图)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