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海洋环境状况:九成以上海域“清洁”或“较清洁”

2015-06-08 09:42 来源:泉州晚报 0

2014年泉州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和泉州市人民政府赋予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在组织开展海洋环境监视监测工作,综合分析、评价海洋环境质量的基础上,编制了《2014年泉州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现予以发布。

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2015年6月

1 概述

2014年,泉州市海洋环保工作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决策部署,按照“陆海统筹、河海兼顾、综合治理”思路,持续开展陆源污染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海域海岛海岸带生态修复,探索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选划建设海洋公园,强化海洋资源保护,严厉打击海洋环境违法行为,海洋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14年,国家、省、市、县海洋部门和市环保部门在泉州市海域组织开展了海洋环境质量趋势性监测、主要海湾环境、陆源入海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监测、海洋功能区环境监测、海洋灾害监测等多项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共完成220多个站位的监测工作,获得各类海洋环境有效监测数据11500多个。

监测结果表明:2014年,泉州市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按海洋功能区划海域面积测算,泉州海域符合第一类或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比例为90.9%*,比2013年提高8.9%;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2.3%*,比2013年提高12.2%。海洋沉积物质量符合海洋功能区划要求的站位比例为100%。海洋贝类质量总体良好,海洋生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大部分海水养殖区、滨海旅游区、保护区、港口区的环境质量能满足其海洋功能区要求。

2014年,泉州市近岸局部海域环境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有:泉州湾、安海湾海水富营养化问题依然严重;部分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较差。

*按近岸海域面积2060平方公里,同时未将大港湾、围头湾和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纳入评价的测算结果为65.0%,比2013年提高0.7%;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0.6%,比2013年提高0.9%。

2 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2.1 海水水质

2.1.1总体状况

2014年1月、5月、8月和10月,对泉州海域148个海水水质站位的溶解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汞、铜、铅、镉、砷等17个项目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泉州海域海水质量保持良好水平,对照《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一类、二类、三类、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水质海域面积比例分别为81.8%、9.1%、2.9%、2.5%和3.7%。四类和劣四类水质的海域主要分布在泉州湾、安海湾和湄洲湾局部,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与2013年相比,符合第一类标准的海域面积增幅较大,符合第二类、第三类标准的海域面积有所下降,符合第四类标准与劣于第四类标准的海域面积也略有下降。

公式

图1 泉州海域各类水质面积比例

公式

图2 泉州海域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

2.1.2主要海湾水环境质量

2014年,对湄洲湾、大港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安海湾等6个典型海湾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各主要海湾湾外海域为第一类或第二类水质;湄洲湾、大港湾和围头湾湾内以第一类、第二类水质为主,其他海湾湾内主要为第四类或劣四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各海湾湾口水质均优于内湾。

与2013年相比,泉州湾、深沪湾水质有所改善,安海湾水质有所下降,湄洲湾水质稍有下降;符合第四类和劣于第四类标准的海域面积比例较2013年增加较为明显;大港湾及围头湾水质变化不大。

◎无机氮

无机氮含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泉州湾,另外大港湾11月、安海湾8月无机氮含量超过第四类标准,其他海湾各监测月份无机氮含量均符合或优于第三类标准。公式

图3 主要海湾海水无机氮含量

◎活性磷酸盐

大港湾和围头湾活性磷酸盐含量优于第二(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湄洲湾和深沪湾各季节活性磷酸盐含量变化较大。活性磷酸盐含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泉州湾和安海湾,其中泉州湾5月份、安海湾11月份活性磷酸盐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公式

图4 主要海湾海水活性磷酸盐含量

此外,各主要海湾的化学需氧量、石油类、铜、铅、锌、镉、砷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湄洲湾、深沪湾部分站位总汞含量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符合第二(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2.1.3 县(市、区) 海域水质

2014年,泉州市大部分沿海县(市、区)海域海水水质较2013年有所改善,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有所提高。

公式

2.2 沉积物质量

2014年8月,对泉州市近岸海域22个沉积物站位的汞、铜、铅、镉、砷、石油类、硫化物、有机碳、粪大肠菌群共9个项目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泉州海域沉积物质量良好,所有监测指标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第一类标准。与2013年相比,泉州湾和安海湾海域沉积物质量有所提高,湄洲湾海域沉积物质量有所下降,其他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变化不大。

2.3 海洋贝类质量

2014年,对泉州近岸海域的5个站位的僧帽牡蛎或菲律宾蛤仔样品进行海洋贝类质量检测。检测指标包括石油烃、铜、铅、镉、多氯联苯、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等共11项。按照《海洋生物质量》(GB 18421-2001)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所有贝类样品中均未检出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石油烃、总汞、砷、镉和有机农残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或第二类标准,大部分样品中铜和个别样品中铅含量超过第二类标准。与2013年相比,贝类体中石油烃、铅和镉含量降低,铜含量升高。

2.4 海洋生物

2014年5月和8月,在泉州市近岸海域布设10个站位,开展包括浮游生物和浅海大型底栖生物在内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共监测到生物物种262种。监测结果表明,泉州市近岸海域浮游生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较稳定;底栖生物种类相对较少,总体群落结构较稳定。

2.4.1 浮游生物

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门97种,平均细胞密度为1.48×105个/升。主要组成为硅藻,主要优势种有中肋骨条藻、旋链角毛藻、小环藻和丹麦细柱藻等;其次为甲藻,主要种类有叉状角藻、锥状斯克里普藻和海洋原甲藻等。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为2.42,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稳定。

共鉴定出浮游动物(含浮游幼虫)8门115种(类),平均密度为207.8个/立方米,平均生物量为101.3毫克/立方米。主要组成为节肢动物门的桡足类,主要优势种有太平洋纺锤水蚤、红纺锤水蚤和锥形宽水蚤等,其次为毛颚动物和水母动物,主要种类有百陶箭虫、肥胖箭虫和拟细浅室水母等,其他门类的种类数和密度相对较小。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为2.52,浮游动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稳定。

2.4.2底栖生物

共鉴定出底栖生物6门50种,平均栖息密度为149个/平方米,平均生物量为19.94克/平方米。主要为环节动物,主要优势种有相拟节虫、梳鰓虫、奇异稚齿虫和似蛰虫等;其次为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主要优势种有凸壳肌蛤、秀丽波纹蛤和模糊新短眼蟹;其他门类(棘皮动物、纽形动物和刺胞动物)种类较少。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为2.62,底栖生物总体群落结构较稳定。

3主要入海污染物

3.1晋江入海污染物

2014年,经由晋江入海的污染物合计38242.5吨,其中化学需氧量(CODCr)33709吨、氨氮和总磷4336吨、石油类136吨、重金属(铜、铅、锌、镉和砷等)61.5吨。

表1 晋江入海污染物排放量 (单位:吨)

公式

3.2 重点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及其邻近海域环境质量

2014年3月、5月和7月至10月,对泉州市13个重点入海排污口排放的污水进行监测;5月和8月,对其中12个排污口邻近海域的水质、沉积物和其中8个邻近海域的生物体进行监测。

3.2.1 重点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

监测的13个入海排污口污水年排放总量为5.61亿吨,污染物排放总量为5.85万吨,其中化学需氧量物质21317.6吨、悬浮物35114.1吨、氨氮1762.6吨、总磷207.8吨、石油类43.7吨、硫化物16.3吨、重金属(含砷)16.1吨,其他污染物(苯胺、氰化物、挥发性酚)12.4吨。

表2 重点入海排污口污染物排放量 (单位:吨)

公式

3.2.2 重点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

湄洲湾氯碱有限公司排污口等4个排污口的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符合海洋功能区划要求;晋江深沪东海垵集控区等4个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较好;石狮伍堡集控区和晋江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差,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化学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沉积物主要污染物为硫化物,生物体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烃和粪大肠菌群;晋江陈埭乌边港和晋江/石狮十一孔桥排污口的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极差,水质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无机氮等,沉积物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汞等,生物体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烃、粪大肠菌群等。

3.3 海洋垃圾

2014年9月,在惠安县崇武西沙湾海域开展海洋垃圾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海漂垃圾和海滩垃圾的种类和数量。

海漂垃圾 监测区域内海漂垃圾共有3种,类型均为塑料类,平均个数为2703个/平方公里,平均密度为0.006千克/平方公里。

海滩垃圾 监测区域内海滩垃圾达33种,其类型为塑料类、木制品类、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和纸类,其中塑料类占40%,木制品类占33%,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占24%,纸类占3%。平均个数为66000个/平方公里,平均密度为120.23千克/平方公里。

与2013年相比,西沙湾海域海漂垃圾和海滩垃圾的平均个数、平均密度均有所下降。

公式

图5 海漂垃圾(内圈)和海滩垃圾(外圈)组成

4 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

4.1海水养殖区

2014年4月至9月,对泉港区、惠安县、石狮市晋江市4个重点养殖区中水质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进行监测。按照《海水水质标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惠安县大港湾养殖区水质状况优良,各监测要素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或第二类标准;泉港区湄洲湾肖厝网箱养殖区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个别月份pH值、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超出第二类标准;石狮市深沪湾永宁养殖区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个别月份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超出第二类标准, 部分月份pH值超标现象比较突出;晋江市围头湾围头养殖区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个别月份pH值、化学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超出第二类标准,部分月份无机氮含量超标现象比较突出。

4.2 海水浴场

2014年4月至10月,对青山湾和西沙湾海水浴场连续进行水质监测和综合评价。

水质状况 青山湾海水浴场水质等级为“优”;西沙湾海水浴场水质等级为“良”。

健康指数 青山湾海水浴场健康指数为“优”,西沙湾海水浴场健康指数为“良”。

游泳适宜度 游泳适宜度是根据海水浴场的水质、水文和气象等要素对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进行的综合性评价。监测时段内,青山湾和西沙湾海水浴场适宜游泳的天数比例均为92%。

表4 2014年泉州海水浴场环境状况

公式

注:健康指数等级为优,海水浴场环境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危害低;健康指数等级为良,海水浴场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潜在危害;健康指数等级为差,海水浴场环境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危害高。

与2013年相比,青山湾、西沙湾海水浴场水质等级、健康指数相同,适宜游泳天数比例有所增加,适宜游泳月份略有变化。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泉州率先实现乡镇快递网点全覆盖 提高网购者体验度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