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制造2025”为全国创新探路 引领制造业龙头创新

2015-04-23 10:46 来源:泉州晚报 0

  3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一审议通过《中国制造2025》,泉州立刻响应,发布由中国工程院参与编制的《泉州制造2025》,成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试点,肩负起为全国创新探路的重任。“泉州制造2025”产业龙头创新引领行动随即展开,将按照制造业转型升级新理念,树立转型升级标杆,向全行业推广,预计带动新增产值千亿元。

  目前,全市“数控一代”示范工程累计研发投入10亿多元,带动全市研发投入增长30%,增幅全省最高;实施百个示范企业、百个示范项目,研发装备新品种100多个,推广应用国产数控系统1400多套,新增专利申请量近3000件。

  一批新经济增长点和新业态、新模式涌现:嘉泰正在试验的全国产化生产线,用高速钻攻中心配上机械手,可实现云端管理、在线检测,用于汽车配件、水暖卫浴等领域,打造“无人化工厂”。特步的运动鞋数字化智能生产车间,比传统车间减少了一半人工,产量提升25%,一年半即可收回成本。海天科技的纺织行业智慧云平台,可以让上游企业迅速掌握下游销售情况,根据消费者需求调整生产,减少库存。在水暖磨抛、石材加工、食品烘焙等行业,机器换工把工人们从高温作业和粉尘弥漫的用工环境中解放出来。

  一批具有“机械换工”意义的生产线成型:目前,全市在制鞋、水暖卫浴、仿瓷餐具、石材加工、汽车配件制造等领域建设了1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在纺织经编、生活用纸、茶叶加工、日用陶瓷滚压及成形等领域,也建立了可应用推广的自动化示范生产线。近1000家传统制造业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应用数控技术和产品,平均减缓劳动力用工压力20%—30%,国产替代进口的装备可降低成本30%—50%。

  一批高端科研平台先后落地:泉州先后引进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国航天二院智慧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国防科大高精度数控制造研发平台等10多个高端科研院所,近500名数控和智能制造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常驻,1000多家企业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参加相关培训。

  2015年,泉州正着手制定“泉州制造2025”详细实施方案。同时启动“发展智能制造”、“提升质量品牌”、“发展服务型制造”三大攻坚行动和产业龙头企业创新引领行动;抓紧建设泉州制造云平台、工业机器人创新园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立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企业和项目提供融资支持;计划推广应用一千台机器人、一千台3C钻攻中心和一千套“数控一代”装备,启动千家企业技术需求征集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燎原计划”,组织专家团队开展联合攻关。预计全年可实现数控系统、伺服驱动及电机销售5000台(套),数控化设备销售和应用示范3000台(套)以上。(记者 郑意凡)

  “泉州制造2025”、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成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

  “中国制造2025”的泉州先行

  

  今年3月底,《泉州制造2025》发布,泉州作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典型城市,成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样板。把泉州作为样板,意味着要把相对低水平的制造业打造成高端制造,为中国企业提供可以复制的经验。

  在木桶理论中,木桶能盛多少水,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那块最长的木板,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该理论同样也适用于企业。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比拼的就是成本、质量、价格、品牌等核心因素,只要一处为短板,在跟别人的竞争中就处于弱势。

  “泉州制造2025”中,“木桶理论”体现得淋漓尽致——针对产业需求提出问题导向,帮助企业补足短板。

  “泉州已经开始行动!”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围绕“泉州制造2025”,泉州已开始紧锣密鼓地推进各项工作:市县着手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发展智能制造”、“提升质量品牌”、“发展服务型制造”三大攻坚行动已展开,同时还将启动“泉州制造2025”产业龙头创新引领行动,按照制造业转型升级新理念,树立一批标杆,向全行业推广,培育一批新经济增长点和新业态、新模式。

政策“工具箱”的全效开启

  ——既要谋事又要做活

  围绕“泉州制造2025”和“数控一代”示范工程,一年多来,省市密集出台各项政策。这些政策释放叠加效应,透过政府服务切实传导到企业发展各个层面,形成“全产业动员、全资源集聚、全领域调动、全链条布局、全体系服务”的发展态势。

泉州制造2025:

    泉州制造升级版未来十年的行动指南

  2013年1月,中国工程院联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工信部,着手开展“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提出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实现中国2025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

  经过广泛深入全国各地调研比较,中国工程院选择泉州作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试点,并组织院士、专家帮助编制“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及三个专项行动计划。

  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和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泉州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省市领导亲自调研指导。泉州召集各级各部门和相关产业园区、行业协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进行研讨。经过近一年努力,六易其稿,“泉州制造2025”终于在今年3月底发布。

  作为未来十年的行动纲领,“泉州制造2025”回答了困扰泉州制造业的六大问题。包括: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传统优势产业如何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如何加速培育;如何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如何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大潮对制造业的冲击;如何推进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变革;政府如何作为。同时,也开出相应的“药方”,即提升九大产业集群、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采取“发展智能制造、提升质量品牌、发展服务型制造”三大攻坚行动和大力推行绿色制造。

  “这是一份虚实相济的路线图,紧扣泉州本土产业需求,既指明改革方向,也明确具体的抓手,未来将有相应的制度和体制设计作为支撑。”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特聘专家屈贤明说。

政府全方位服务:

         根据“泉州制造2025”确定的智能制造目标,2025年,泉州将基本建成国内有影响力的智能制造基地,形成数个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一年多来,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和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泉州牢牢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机会窗口”,在全省率先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

  省政府、省科技厅、省经信委先后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泉州市政府出台相应的贯彻意见。从2014年至2016年,每年省里将支持3000万元,泉州市县两级配套资金4000万元,力争推动泉州装备数控化率达70%以上,重点应用领域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重视程度之高,投入资源之多,前所未有。

  这些政策涉及创新平台、研发投入、技术改造、市场开拓、龙头企业、金融支持、用地优惠等多个方面,对企业如同“甘霖”。比如:对企业研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最高给予500万元补助;支持在泉州建立智能装备租赁公司,对其出租泉企制造的数控装备、机器人整机给予最高每台3万元的补贴等;对年营业收入首次超过1亿元、5亿元、10亿元的数控企业,分别按地方新增税收的20%、25%、30%给予奖励。

  目前,泉州市一级投入数控一代和智能制造研发项目及成果转化项目近100项,资金4300多万元;投入产品推广应用重点突破项目50多项2800多万元;支持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平台建设和引进人才资金1.7亿元;争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金500万元,争取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引进重大研发机构补助1890万元。

  值得一提的还有金融支持,泉州与平安银行建立100亿元的融资支持战略合作关系;市级财政出资5000万元以上,设立3亿至5亿元规模的“数控一代”创业引导资金。

  在去年实施百家示范企业、启动百个示范项目的基础上,今年,泉州启动了千家企业技术需求征集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燎原计划”,组织技术专家和创新团队开展联合攻关;抓紧建设泉州制造云平台、工业机器人创新园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立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企业和项目提供融资支持;计划推广应用一千台机器人、一千台3C钻攻中心和一千套“数控一代”装备。预计全年可实现数控系统、伺服驱动及电机销售5000台(套),数控化设备销售和应用示范3000台(套)以上。(记者 郑意凡 郭雅莹)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泉州今明两天天晴阳光足 冬衣可以放心洗洗收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