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制造2025”为全国创新探路 引领制造业龙头创新
“双引擎”驱动的经济活水
——预计带动新增产值千亿元
随着“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持续深入以及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实施,泉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驶入快车道。如今,“泉州制造2025”紧抓方向盘,泉州这辆“产业大车”正在“打造新引擎”和“改造传统引擎”的“双引擎”驱动下,奋力疾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新技术、新模式打造“创新引擎”
○百个示范项目和百家示范企业专利申请量接近3000件
2013年,泉州正式实施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为泉州带来强劲的创新驱动。一年多来,泉州一手抓高端装备产业壮大,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遴选了百个示范项目和百家示范企业,带动相关研发费用投入达10亿多元,专利申请量接近3000件。推动“数控一代”的一年,是这些年专利申请量增长幅度最大的,达到20.4%,体现了示范工程的成效。研发纺织、建材、工程机械数控化装备品种100多个,并推广应用国产数控系统1400多套。
○设立10多个采用新模式运行的高端科研院所和创新团队
为了引入更多专业、高端的科技人才,泉州以国家级孵化器泉州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依托,创新建设全国首个“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全省首个工业机器人创新园和一批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新型研究机构。成功设立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国防科大高精度数控制造研发平台、哈工大机器人研究中心等10多个采用新型体制机制运行的高端科研院所和创新团队。并推动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围绕新一代数字通信技术、物联网、工业设计等重点领域,联合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按“实体办院、投管分离、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运营”和“以项目为核心组建创新团队”等创新模式,引导泰克通讯、南方路机等多家骨干民营企业出资1.7亿元建设微波技术研究院等20家新型科研机构,提升产业内的创新动力。
○全市R&D投入增幅连续3年在30%以上,增速居全省前列
除了人才,创新亦离不开资金支持。去年,泉州财政科技支出105743万元,同比增长近15%;全市R&D投入增幅连续3年在30%以上,增速居全省前列。为了能为企业研发创新提供更有力的资金保障,泉州还在此基础上建设全省首个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集聚包括科技银行在内的金融、类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36家,为科技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提供融资支持。
挖潜开荒转旧添新——
改造“传统引擎”创造新经济增长点
○投用一批自动化示范生产线,生产效率提高20%
去年,泉州已经在纺织经编、制鞋、水暖卫浴、石材加工、仿瓷餐具、汽车配件制造、生活用纸、茶叶加工、日用陶瓷滚压及成形等产业领域推广一批自动化示范生产线,数据显示,这些示范线让相关企业减少了20%—30%的用工成本,缩短了20%的产品研制周期,生产效率提高20%,替代进口降低成本30%—50%。
○一批传统制造企业依托数控产品找到新经济增长点
嘉泰与知名IT和汽车制造企业深圳比亚迪签订首期500台数控机床销售合同,为比亚迪提供可替代国际进口的六轴五连动加工中心,单项产品即可新增产值1亿多元;
另外一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试点企业——宏茂科技在去年实现销售数控多主轴多工位复合机床300台套,新增产值2.9亿元;同样作为试点企业的永信数控所开发的针织绣花装备年产达1200台,年产值2.7亿元……
放眼泉州,更大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列入预期,2015年,全市预计可实现数控系统、伺服驱动及电机销售5000台(套),数控化设备销售和应用示范3000台(套)以上,预计带动产业新增产值千亿元以上。
“数控一代”的国际之旅
——链接国际创新资源打破市场垄断
技术层面的全面提升,不仅让泉州数控机械产品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令企业有着更充足的底气“出海”去拓展国外市场,将泉州制造带到世界。
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一直把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系统作为重要战略物资,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目前我国使用的五轴联动机床受制于人,大部分从国外进口。去年,嘉泰联手华中数控公司推出了全国产化的小型龙门式五轴联动加工中心。该设备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而售价仅为其1/3。同样,2011年以前,全国80%-90%高速钻攻中心的需要从国外进口,如今嘉泰生产的高速钻攻中心技术指标比肩国际同类产品,售价却只有1/2,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正是凭借这样的优势,嘉泰生产的设备行销世界。不久前,在泉州独联体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促进下,嘉泰与俄罗斯多家企业就在俄市场的销售和代理,及大型五轴机床的研发和供货签订了合作协议。
“公司的外销情况还不错,土耳其、印度、巴西等国家都是我们的客户。”达宇重型数控机床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泮水说。“我们主打大型数控机床,属于高精度产品,一直以来最主要的竞争对手都是德国企业。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在技术层面上已经赶上,而在价格上有很高的优势。一般来说,同类产品德国制造的要两三千万元一台,而我们从几百万元到一千五百万元不等,这使得我们更能被市场所接受。”
高精度、高附加值的产品正在成为泉州机械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主力军,群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出口印尼的一条加气混凝土生产线就高达两千万元。去年收购德国策尼特公司的泉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消化德国企业的技术积累之后,迅速转化为国产化应用,全面提升企业原有的产品。同时,企业原有的客户群体、市场也得到有效的衔接,成为泉工全面拓展国外市场的一个优势所在。
“原来一个人看管一台,现在一个人可以看管三台。以前的机台是8个小时一班,现在可以24小时不停工。”在福建晋江市力达妙手机器人公司内,1台与餐具机配套的取送料机器人正在工作。在翻飞20秒间,机器人便完成了取放料动作。企业成立不到2年时间,机器人研发已到了第三代。每台机器人售价15万元,企业一年多就可以收回成本。目前,力达已和台湾有关企业签订400台机器人销售合同,新增产值0.6亿元。
培新公司先后向埃及、南非、孟加拉等国家出口多条全伺服生活用品自动化生产数控设备,新增产值1800万元。
创新视野不拘于内,在产品“走出去”的同时,泉州积极对接国际创新资源:目前,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已联手研发,并联合培养博士生;睿能科技、微柏工业机器人、日旭机械、瑜鼎机械、力达妙手等泉企还与美国微芯科技、日本欧姆龙集团、韩国LG集团、奥地利KEBA工业自动化公司、德国IPDD设计公司、西班牙POLISGRING公司、新加坡机器人协会等展开多项合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