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打造宜居美好城市
耳
聆听“五南”神韵
泉州有“戏窝子”的美誉,“南戏”和谐共荣,丰富百姓生活 (潘登/摄)
悠悠的南音,精彩的南戏,巍巍的南少林,古朴的南建筑,精美的南派工艺……
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的“五南”文化文脉深远、魅力独特。但凡来到这里的人,随处可见闽南文化的印记,随时能够品读闽南文化的神韵。
泉州是南音的发源地。如今,在泉州的大街小巷,时不时能见到人们三五成群地在弹唱南音。数百个南音社遍布泉州城乡,在新门街南音艺苑,常常传来经典南音那低低的、缓缓的、漫漫不尽、撩人情伤的曲调。
泉州有“戏窝子”的美誉,以提线木偶戏、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等名扬四海戏曲为代表的“南戏”,在这里和谐共荣,共同丰富城乡百姓的生活。
泉州也是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千百年来,武术文化已融入了泉州民风民俗,彰显泉州人的性格特征,丰富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内涵,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远播海内外。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 。登高俯瞰泉州古城,你会发现一片片的红色,那被称作“泉州红”。红砖白石,一直是闽南建筑的特色,在泉州建筑中更有“出砖入石”的建筑工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源于泉州,始于唐,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泉州是名扬四海的雕艺之乡。在这里,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丰富多彩,拥有陶瓷、石雕、木雕等24个专业门类,现已拥有“中国石雕之都”、“中国瓷都·德化”、“中国树脂工艺之乡”、“中国藤铁工艺之乡”、“中国民间工艺品之都”五个特色区域品牌。
丰富多元的闽南文化走过悠悠历史,如今愈加璀璨,这主要得益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不懈保护。目前,泉州已经建立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建设了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
今年,泉州有望启动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中心园”。该项目将对天后宫及德济门遗址、李贽故居、富美古渡、明来远驿、“升平奏”泉州南音社旧址、南门国术馆旧址、水利碑系列遗址及其他民居、宫庙及其周边等文化遗产资源,按宋元以来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修复,进行点线面优化整合,细分活态遗产展示区域,重点推出特色老字号门店等,从而形成闽南文化生态园、海丝文化园、东亚文化之都民俗风情园的活态展示项目。(记者 赵鹏云)
鼻
呼吸清新空气
蔚南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泉州被誉为“洗肺之地”。(石勇/摄)
当全国中部和东部地区陷入严重雾霾和污染天气,多地PM2.5濒临“爆表”的时候,泉州的空气质量却保持优良,优良率屡创新高。
自2003年2月提出了“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以来,泉州一直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始终把加强生态建设、创建生态市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每年都与经济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
怀揣“生态文明,打造清新泉州”的理念,泉州注重生态元素的打造,努力让“空气更清新”。有序推进PM2.5污染防控、监测和数据发布;加快淘汰“黄标车”,建立城市公交体系,推行绿色出行;集中供热,整治各类燃煤锅炉、建陶行业LNG替代……一项项有力的举措,都促进了泉州空气质量的净化。
多年来,泉州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水更清了,天更蓝了,山更绿了”,这些都是市民最直观的切身感受。每天早上一醒来,大家就能看到了窗外大片大片的阳光,呼吸到洁净的空气,心情的愉悦指数立即上升,泉州市也被市民誉为“洗肺”之地。
2006年泉州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生态创建也持续走在福建省前列,2014年12月29日,泉州成为全省首个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的设区市。
这些成就并非徒有虚名,泉州的空气质量是令人羡慕的。腾讯新闻“你的呼吸还好吗”2014城市空气质量年报显示,2014呼吸环境最优榜中泉州排名第九。泉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统计表明,从2006年至今,连续8年泉州的空气质量优秀率均超越95%。
目前,泉州中心市区有4个空气自动监测点,分别是:鲤城区庄府巷的涂山街站、丰泽区津淮街的津头埔站,都在老城区;洛江区政府楼上的万安站,覆盖泉州市区的东北角;清源山站则是参照点。
随着泉州环湾区域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新城区的不断发展,为了实时监测大气中污染的含量,今年泉州将继续实施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站建设,2015年年底前,全市将新建、改建30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这包括这几年来发展迅猛东海、城东、江南这三个人口较为密集的新区。
如今,泉州正扎实推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打造“清新泉州”,努力为泉州经济升级版、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宜居幸福城提供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障。 (记者 柯丽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