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今日泉州召开

2015-02-11 07:34 来源:闽南网 0

  闽南网2月11日讯 今明两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泉州举行。此次国际研讨会以“打造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将设三个圆桌会议,议题分别是“海上丝绸之路:价值理念与时代内涵”、“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抓住发展新机遇,拓展合作新空间”。

  据介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新华通讯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福建社会科学院共同承办,会期两天。来自中国、印度、泰国、新加坡、缅甸、埃及、美国等30多个国家的两百余名专家学者,将围绕上述各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海都记者 陈丽娟)

    20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陆续抵达泉州,他们认为——

    研讨会在泉举办 再恰当不过

  泉州晚报消息,昨日,20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陆续抵达泉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为何选择在泉州举行?会议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部分专家学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不论是从历史重要意义还是雄厚的经济底气来看,举办这样盛大的国际性研讨会,泉州当之无愧。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泉州举办是再恰当不过的。”马来西亚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会长刘乃好是第二次来到泉州,距离上次来泉已整整10年,泉州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啧啧称赞。他表示,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出发,泉州的外向经济辐射全球,蜚声海内外,举办这样的国际性研讨会,泉州当之无愧。

  与会的一位中国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专家表示,此次盛会选择在泉州举行,有历史上和地理上两方面的考量。首先,从地理上来看,展开目前中国整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地图,泉州正好在中国沿海的中间部分,泉州起到的带动作用比较突出,这是一个优势。

  相较广东地区,泉州可以更好地把北方对外“走出去”的商机和东南亚的渠道连接起来,向北、向南、向东都可以从海上拓展。其次,泉州有一个特点,她在历史上既有“走进来”的部分,比如阿拉伯商人来泉发展,也有丰富的“走出去”历史,这与中国目前建立开放型经济的格局“双向开放”完全吻合,因此,泉州是具有代表性的。

  蒋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经济室的经济学博士。她告诉记者,一直很向往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此前虽未曾来过,但由于父辈的一名好友是地地道道的泉州人,从对方口中,蒋菁早已对泉州有所了解。她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最终落地泉州,与泉州的历史渊源是分不开的。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同时又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泉州举办意义重大,对于泉州争取更广泛的国际性支持将是一次重要机遇。(记者 游怡冰 陈林森)

境内外媒体集结泉州齐聚焦盛会

  泉州晚报消息,记者昨日获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泉召开,吸引了来自境内外数十家媒体逾百名记者到场关注报道。

  昨日,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杂志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新社、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福建日报、凤凰卫视、香港文汇报、大公报、中华时报、台湾导报等数十家境内外媒体记者悉数来泉,场面盛大。

  活动还吸引了不少国外媒体的关注,日本《朝日新闻》、韩国《京乡新闻》、印度《今日印度》、印度斯坦时报、俄罗斯塔斯社、新加坡联合早报均派出记者到场采访。

  昨日下午,会场内的媒体工作间热闹非凡,各路媒体记者忙碌着为接下来几日的报道做准备。媒体工作间除了设有WIFI信号、上网电脑、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设备外,还精心配备了相片冲洗室和嘉宾采访区,为记者采访报道提供便利。

  在此之前,不少媒体早已将目光锁定泉州,接连推出报道。新华社刊发长篇通讯《泉州:海上丝路重要起点》,文章描述大量伊斯兰特色碑铭、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清净寺、隐卧于泉州市东郊灵山的穆斯林圣墓,还记录了古代商船启程、回程祈风仪式的石刻等,融合专家解读,有力印证了古代阿拉伯、波斯文明在中国的遗存。

  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泉州众多古迹记录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阿拉伯、波斯记忆,也将继续见证这座古老城市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纽约当地时间2月4日晚,大型舞剧《丝海梦寻》在联合国总部大会厅上演,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观看了演出。6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便报道了《丝海梦寻》在联合国总部演出的盛况。这部由福建歌舞剧院编排的舞剧讲述了800年前中国泉州港一家两代水手远航西亚的感人故事,以艺术形式生动再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商船竞发、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盛景,向全世界推介了海丝舞台上的“泉州故事”。

“东方第一大港”泉州 再现“潮涨万国商”盛景

  这是福建泉州石湖港区,目前它已成为我国最大进口荒料石集散地。据悉,全国最大的“石材加工基地”南安市和“石雕之乡”惠安县共有上千家石材企业通过石湖港区进口并周转石材;从石湖港区入境的荒料石全部来自印度,占印度出口的70%左右。 (新华)

  新华社福州2月10日电 石湖古码头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石湖半岛,宋元时期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不远处,始建于北宋的六胜塔,作为当时泉州港商船往来的航标,见证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

  如今,岸边的礁石上依然清晰可见当年老船工“踏”过的足迹,但堆积于航道的淤泥阻碍了船只航行,渔民在古渡口旁养起了螃蟹,曾经古港热闹繁荣的景象似乎难寻踪迹。

  就在古港几公里外,一座同样以“石湖”命名的现代港口正在崛起。

  2014年,泉州港进港作业船舶3447艘,完成货物吞吐量1.12亿吨。其中石湖作业区成为东南亚最大进口荒料石港区。同时,作为泉州最主要的集装箱港,石湖码头一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30万箱。

  “从古港到现代港区,不仅是泊位的增加、吞吐量的提升,更是港口转型质的飞越。”福建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说。

  今日的石湖港已经成为一个主营集装箱业务、兼营散装石材靠泊卸载的国家一类口岸。目前,国内外知名集装箱班轮公司已在石湖港区开辟20多条内贸集装箱航线,辐射国内各大重要港口。放眼泉州港,在全港130余条已开通航线中,有30余条外贸航线连接着泉州与28个国家和地区的商贸往来。

  在石湖港、围头港、肖厝港区和斗尾港,一艘艘国际货轮日夜进出装卸。码头繁忙的背后,泉州市GDP已于2014年突破5200亿元,经济总量连续16年保持福建省首位。

  集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中国制造2025”规划唯一地级市试点等多个头衔于一身,泉州将继承千年来“东方第一大港”的历史,以新时代“海丝”探路者的角色重新走向世界。

  “泉州经济发展向好,使得本土企业成为最大受益者和经济支撑者,也为企业国际化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景南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延伸,泉州民营企业也将迎来新的国际化浪潮。

  2014年,这家泉州公司的产品已经由泉州港进入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收入劲增过半,被亚洲品牌协会和香港工商协会共同评选为2014年“中国最具价值民族自主品牌”。

  “在新的历史时期,泉州港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现代化的运营模式,迎接‘市井十洲人’。”泉州港口协会理事长刘健民说,依托本地工业贸易发展,泉州正积极推动“古港复兴计划”,将不断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打造新时代“海丝”路上的新枢纽。(记者 陈林森 游怡冰)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海都十二道年味特别策划 读者分享热腾腾年味
下一条:泉州将实施“十大行动计划” 建设海丝先行区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