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清源山限车之争:封闭是趋势 限行无法一蹴而就

2015-01-26 08:19 来源:东南早报 4

周末常有家长带孩子上山游玩

不少骑行一族选择上清源山锻炼

骑行一族

“限机动车上山, 十分赞成”

  □陈自选 骑行发烧友

  基本每周都骑自行车上清源山

  “限制机动车上山对我们骑行者来说,绝对是件好事。”穿着骑行装,扶着山地车的陈自选说。

  陈自选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也是一个能常年坚持骑行的市民。每个月,他平均有四次骑自行车上山,有时是车队10多个人同时行动。他说,在齐云路骑行,都要小心翼翼,能尽量靠右走,绝对不占靠里的道路半公分,尤其是领头的人,更起到提醒的作用,“上山的时候,尤其到了弯道,领头的人看到山上下来车辆,都会举手提醒后面的同伴,一个传一个。”

  在陈自选看来,若能限制机动车上山,对他们来说,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爬坡的时候,有的骑行者耐力比较差,累得气喘吁吁体力不支的时候,可有的司机会故意按喇叭,此时,骑行者会比较紧张,容易出现意外。

  大学一放假,回到泉州,趁着周末好天气,小魏带着妹妹上山,在齐云路走了好长一段路,看着上上下下的机动车,他说,空气并不是很好,老是要吸尾气,要是能限制机动车上山,那就很棒了,相信沿着齐云路上山锻炼的市民会更多。

餐饮业者

“生意肯定会受到影响”

  □吴女士 在水流坑经营餐馆近20年

  在水流坑经营餐馆快20年的吴女士认为,限制机动车上山对她的生意肯定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吴女士的餐馆就在齐云路旁,站在她餐馆的走廊上,可以看到大半个泉州市区,风景独好。冬日的下午5时多,餐馆里并没任何一个客人。其实,记者在“水流坑”发现,大部分的餐馆,在冬日里的生意并不是很好。吴女士也证实这一说法,“赚的主要是夏天,冬日能维持成本就不错了。”

  吴女士说,以前村民靠砍材到山下卖来赚点家用,景区慢慢形成后,她和众多村民开起了小餐馆,换另外一种方式“靠山吃山”。她初步统计,村里的几百人很大一部分的工作与村庄餐馆有关。她家也不例外,厨师是自家人,服务员都是请村民来帮忙,生意好的时候多请几个。若是限制机动车上山,上山休闲的市民肯定会少很多,她家的生意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村庄的经济以及村民的收入。

  村民老吴说,许多村民靠在餐馆打点零工增加收入了,若游客减少,他们就没零工可打了。

  吴先生在山上养蜜蜂卖蜂蜜,他说,不少市民会开车上山找他买东西。要是限制机动车上山,一些市民可能会觉得上山不方便,不找他买蜂蜜了。

山上居民

“亲朋好友来了怎么办?”

  □金良鑫 泰峰自然村居民 年近八旬

  “要限制机动车上山了?”金良鑫表示不理解。

  金良鑫家住山上的泰峰自然村,今年快80岁了。去他家,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沿着齐云路而上,二是从草邦水库方向沿着土路上山。但对泰峰的村民来说,他们更习惯于走齐云路。

  40多年前,他和很多村民参与了齐云路的修建。“应该说,今天的齐云路,我们也曾经洒下汗水。”金良鑫听说今后有可能限制机动车上山,他有些激动,“是先有清源山,才有景区的,齐云路这条大道,是我们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限制机动车上山,我们出行肯定非常不方便。”

  与金良鑫有同样想法的村民大有人在。家住“水流坑”的村民吴祖愿说,他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生活在清源山上,景区没成规模的时候,根本没这么多机动车,路也没这么好,现在景区名气越来越响,路也好了很多,为什么还要限制机动车上山呢?他举例说,景区在齐云路口建售票站时,村民就觉得非常不方便,“去年,我一个外甥要来找我,在售票站就被拦住了,不让上来,我只好骑着摩托车下山,好说歹说,才把外甥带到家里。”

  何女士和丈夫平时在泉州市区上班,只有周末等节假日的时候,才会回到清源山的家里度假,一些朋友有时也会一起来玩。“以后若限制机动车,朋友们肯定会觉得不方便,不来玩了。”何女士很是担忧。

开车一族

“带孩子来玩就不方便了”

  □小雅和赖女士 周末携家带口开车上山泡茶

  在清源山上,天气好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抱着孩子上山游玩的父母。无一例外的是,他们大包小包带着很多行李。

  游客小雅带着2岁的儿子上山,她说,她很喜欢带着孩子上山游玩,这是孩子亲近自然的一种方式。但每次出门,她要带尿布、衣服、水壶,甚至婴儿车等一大堆东西,小车的后车厢都装得满满的。

  “还是开车上山方便。”小雅说,若是乘坐电瓶车上山,是没办法带这么多东西的,即使自己不嫌麻烦,估计别的乘客也有意见。

  每到周末,赖女士一家三口都会上山喝茶放松。她一般将车开到“水流坑”,尔后下车,步行一两公里,到一家熟悉的餐馆泡茶。她说,若机动车不能上山,就非常不方便了,可能以后就会少去清源山了。她认为,限制机动车上山,对于买年卡的市民还要另付一笔车费。如果不是大型节假日,清源山一般不会发生车辆拥堵。

登山者

“弹性管理比一味限行好”

  □李先生 银行职员 周末经常上山

  爬爬山,喝喝茶,吃点青菜,跟一帮朋友聊聊天,是李先生周末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

  李先生在银行上班,每逢周末,他常会约一帮好友爬山锻炼身体。他认为,到清源山玩的人,纯粹休闲的人肯定比走马观花的游客要多得多,很多市民就是奔着山里新鲜空气而来的,而且一来就是大半天。周末上山的人,也肯定比上班的要多得多。因此,没必要一棍子打死全部限制机动车上山,而应该实施弹性管理,遇到一些重大节假日实施限行,平时则允许休闲的市民开车上山。

  小许说,清源山上有很多村庄,有好多个角落,有的地方交通并不是很方便,即便以后电瓶车很多,配套设施很完善,也不可能把每个游客送到他想要去的那个角落。“我还是认为,不要太限制机动车上山,而是应当限制那种团体游的大客车上山。”

■泉州通网友

  五福娃:应该控量。

  匿名网友:早意识到环保就好了!没人懂!

  雨锋:这是要占山为王的节奏吗?市民门票喊了两年了还没实行,连开车上山泡泡茶都不行了,山上的村民怎么办?

  匿名网友:主张每日限额放行,可行?

  雪无名:其实这是一种家庭文化,有利于社会和谐,建议不要简单粗暴地开与关,可以计算承受量,限量接受市民网上预约。

  ■市民声音

  林先生:以后不能开车上山去喝茶纳凉了吗?若改由大型环保车辆接送旅客上山,这是在拓展非门票业经营吗?如果不让机动车上山与向本地人免费开放山门同期进行,鼓励登山锻炼,倒还差不多。山门不开,车不让进,处处设卡,满脑子想着掏本地人口袋里的钱,怎么行?

  屈先生:清源山酝酿限制机动车上山,理由是为解决汽车尾气污染景区生态环境问题。限制的同时,景区将购置一批大型环保接送车接送游客上山和往返各景区。这些接送车收费吗?这个读者最关心的问题,管理部门应当给出答案。如果收费,那说明清源山也只是打着一个十足动人的幌子,行创收之实罢了。

  李小姐:清源山酝酿限制机动车上山,注重环境保护是好事,但是解决方案也要实际一些,尽快出来才是。

  刘先生(某广告公司策划):清源山是泉州城中一片世外桃源,为了保护它,限制车辆上山是十分必要的。但限车之后,一些身体不太好的老人,又不敢坐缆车,也不能剧烈运动,他们该如何上山?像我这样工作很忙的人,如何能去山上放松一下而又不浪费太多时间呢?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泉州今明阴雨本周迎两股冷空气 明日相约少林寺喝腊八粥
下一条:58名海都小记者向大师学刻水仙 动手动脑好有趣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