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后泉州有哪些改变 8大民生视觉呈现新变化
【关键词】守法诚信
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摘自《决定》
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曝光
这是刚刚发生的真实案例:一对情侣拟到外地去买结婚用的东西,结果半路卡壳了——男友因被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乘动车时被拒坐,女友得知后,与他发生激烈的争吵。
“这是建立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的巨大威慑作用。”一名法官认为,通过高压的执行措施,来促进社会诚信建设,是可行的手段之一。
据泉州市中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来,泉州两级法院坚决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上半年,将符合失信被执行人条件的7025人列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库向社会公示,涉及执行案件约为6300件,一些被执行人因此主动还钱。
此外,法院通过多渠道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法院LED公告栏及乡镇的户外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布公示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强化对失信被执行人的威慑力度,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许多被执行人迫于压力主动履行义务;将失信执行人的信息数据向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等进行通报;建议相关单位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对失信被执行人予以信用惩戒,让被执行人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准入门槛,甚至根本失去资格;通过与航空、铁路等部门的合作,禁止失信被执行人乘坐飞机、动车或者禁止他们高消费,尤其对一些欠钱的老板来说,这些措施的杀伤力极大,他们不得不主动履行法院的生效判决。(记者 黄墩良 文/图)
【关键词】法治教育
或将在中小学设立法治课程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摘自《决定》
因课程设置由教育部、省教育厅主导,一直以来泉州中小学的普法教育,只能在其他诸如思想品德课中看到一些影子,并没有独立的课程。记者昨日从泉州市教育局获悉,《决定》中提出“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由此可见,泉州中小学今后或将有专门的法治课程。不过,这也要等教育部、省教育厅的统筹安排,暂时尚无时间表。
据了解,泉州市历来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在全国也算走在前列。近年来,泉州市教育局先后获得中央综治办、司法部、中国关工委授予的“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集体”,省法律进校园先进集体,2013年全省教师普法教育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
泉州的青少年普法教育,不但走出了课堂,还做出了一些特色。这些特色包括:
举办模拟法庭活动。先后在部分中学举行模拟法庭活动,组织各县(市、区)相关人员和市直各中学有关领导旁听,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普遍发展;
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在各县(市、区)和泉州市直各初级中学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的基础上,组织市级竞赛;
举办以“学法知法、与法同行”为主题的法律知识征文演讲比赛。在各县(市、区)和泉州市直各高级中学中开展征文演讲比赛,然后推荐参加市级征文演讲比赛;
组织学生到泉州监狱接受“现身说法”警示教育;
举办召开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暨法制教育进校园经验交流会;
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以案析法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文艺演出活动。(记者 赵鹏云)
【关键词】多元化纠纷解决
设立司法救助资金 为当事人提供帮助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摘自《决定》
泉州市司法局透露,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形成,目前,全市2485个村(居)、163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调委会。12个县(市、区)全部建立起县级人民调解中心,实现县、乡、村三级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在国土、卫生、交通、劳动、物价、消费等矛盾多发易发行业部门和“两新”组织成立108个行业性区域性调委会。
全市现有调解员15921名,其中专职调解员1239名,兼职调解员14682名。与其他部门形成良好互动,形成大调解、多元化的调解格局。
三年来全市人民调解组织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2625件,调解成功61407件,调解成功率达98%,化解了大量矛盾,消除不少隐患。
洛江区率先成立全省首个区级人民调解应急调节资金,首期筹集近百万元,用于涉及人员伤亡的急、难调解事项的丧葬、抢救费用垫付和一次性困难救助的先行赔付资金。泉州法院系统设立司法救助资金,为一些案件当事人提供必要的帮助。(记者 黄墩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