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退休教师8年行万里路 著书填补泉州古碑文译文空白

2014-10-21 09:31 来源:闽南网 1

 行程过万里,码字七百万 为排版古稀之年学电脑

  开始着手编书后,陈立献才发现,工作量比想象中的要大好多。碑刻中涉及很多佛学知识,这也是他的薄弱之处。为此,他找来了自己的好友、原南安国光中学副校长王焕民。王老先生毕业于厦门大学,专注佛学禅说,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对文稿补偏救弊。

  另外,陈老师所在的南安洪濑镇上没有图书馆,有些资料无从查找,于是他又找到家在泉州市区的孙陈清,每次需要什么资料,就记下来让孙老先生负责上图书馆查阅摘抄。陈老师的主要工作则是筛选碑文,加以难字注音、解词释典、说明文意、译成白话等。

  6年时间里,三人先后到过德化、安溪、永春等多个地方,察看当地的古碑刻,行程超过一万公里。每一个碑刻,他们都要核实、拍照,共收集到1000多处碑刻,最后以泉州十八景的碑刻为首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刻先编写,从中选出101篇编著成书。

  “一开始我不懂电脑打字,所有的内容都是用手写的,总共写了700多万字。”陈立献说。72岁那年,陈立献觉得自己有必要与时俱进了,便开始学电脑。如今,他不仅会打字,还懂得发邮件,上网查找资料等。

  少时爱古文,边走边背古诗文 小学文凭当上高级教师

  陈立献老师的房间里有一个大书柜,存放有数百册的古书籍。对古文的热爱,可以追溯到陈老师的少年时期。

  十四岁那年,陈立献报考中学,结果名落孙山。在无缘升学的几年里,陈立献到泉州市区打工谋生。每次出门,他都要抄写几页唐诗宋词或《古文观止》,在步行途中阅读背诵。读过私塾的父亲,则要求他每星期用文言文写一封家书。久而久之,陈立献对古文越来越有感觉。每次看到那些古碑刻,他都忍不住要去读一读,看自己能读懂多少。

  打工那段时间,陈立献又遇到人生中的一位伯乐,教他读《左传》、《三国策》等古书,先阅读背诵,最后还要默写,遇到不懂的,就自己查字典。这一方法,让陈立献在古文阅读方面提升许多。以至于后来他当上南安一中高中部语文老师,书本都还没发下来就可以在黑板上默写《陈情表》,把学生们都惊呆了。

  因为对古文的执著,对人生的坚持,陈立献虽只有小学文凭却当上了老师,还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如今,他和好友耗时8年编著的古碑刻译文图书也已正式首发出版。“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便是陈立献的信念。(海都记者 叶碧玉)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泉州东湖动物园两泼猴称霸猴园 会抢手机别“耍”它们
下一条:泉州台历宝宝大赛第二场海选来袭 25日与你相约洛江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