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文化大篷车昨启程 小记者向掌中木偶演员拜师学艺
小记者们向演员学习木偶表演
闽南网6月30日讯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县域活动周第二站之“文化之都·大美晋江”,已在鲤城西街旧面粉厂开锣(县域活动周之晋江文化周开锣 舞龙孩子引喝彩)。昨晚,海都文化大篷车正式启程,40多名小记者搭上车,向掌中木偶演员现场拜师学艺,并当场上台比拼技艺。
昨晚,晋江传统戏曲专场包括6个南音、2个掌中木偶表演,其中南音《古韵薪传》、掌中木偶《大名府》和《差役与犯人》等精彩表演都赢得台下掌声连连。晋江文体新局相关人士认为,海都文化大篷车这种形式很好,让演员与孩子们有一个良性互动交流,这正是传统技艺薪火相传的表现,有利于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
互动
5个木偶角色
小记者现学现卖
“媒婆”木偶驾到,小伙伴激动了!
昨天的活动现场,搭上海都文化大篷车的几十名小记者们,痛快地过了一把掌中木偶“手瘾”。
小记者被分成5组,由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5名演员手把手教导,学得好的就推荐上舞台单独展示。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小记者才刚学几分钟,能行吗?
还别说,5名小记者往台上一站,顿时气场十足,他们手上的木偶代表5个角色:媒婆、衙役、狮子、彩绸和牌耙打。
“别看才学几分钟,孩子们学得可认真了。”看到爱徒纪泺(luo,四声)君表演到位,一旁观战的演员曾安妮乐了。曾安妮练掌中木偶已十年了,平时主要演媒婆,在她看来,掌中木偶上手易学精难,虽然孩子们基本动作都到位了,但木偶都是歪头歪脑的,这就是形体不够到位。
另一对师徒喜欢“舞刀弄剑”。演员小李学艺近10年,昨天为孩子们表演的是牌耙打,这是一个武生角色,有两人对打场景,需要左右手互博。他介绍,牌耙打有很多招式和套路,两只手要配合好,需要一心二用。对于“得意门生”——12岁的黄亦伟,李老师连连称赞,“第一次能学到这样,很不错”。亦伟表演了3招李老师的“独门秘笈”,得到不少掌声。
虽然只是简单学习,但黄亦伟也有不少心得。他说,两个人物一起表演,很考验手腕、手指之间的配合,每一步都要很到位。问到以后是否会继续参加这样的活动,黄亦伟干脆地回答“求之不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