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文化大篷车昨启程 小记者向掌中木偶演员拜师学艺
特写
全家总动员
过把掌中木偶“手瘾”,小记者很开心
昨天的海都文化大篷车,本来只征集了40名小记者,结果到场了约50人,不少小记者都带来了亲友团捧场。
10岁女孩陈安宁,后面跟着6岁的弟弟明鑫,小家伙一到现场就赶紧抢了一把椅子坐下,眼珠子跟随着舞台上的人转来转去。
要跟演员现场学木偶,周围人太多,弟弟挤不进去。等她学好了回头一看,就看见弟弟独自站在地上抹眼泪。“弟弟太小了,没学到,就生气了。”陈安宁回到座位后,空手示范给弟弟,好不容易才逗乐了他。
和其他争着拿木偶表演的孩子相比,今年10岁的吴瑞锋并不算活跃。仔细一看,他的手中拿着纸笔,在老师身边细心观察,不时写下自己的感受。“看,木偶在手中好像变活了。”他说老师的手很灵活,木偶就像真人一样。
虽然10岁女孩饶倚帆没报名小记者,但妈妈揭女士眼疾手快,一看到本报报道,就打进本报热线968111抢了一个读者名额。
饶倚帆说,几年前表姐曾送给她一个孙悟空造型的提线木偶,但掌中木偶还是第一次亲密接触。昨晚她学的是媒婆角色,学会了还要手把手再教给妈妈。“将木偶套在右手上,食指扣住木偶头部,大拇指扣住木偶左手,剩余3个指头控制右手。”饶倚帆当起师父来有板有眼,揭女士也一下子就学会了,母女俩还特意用手机拍照留念。
古南音新演
台上,南音声悠悠,吸引了4名好奇懵懂的少女。她们自踏进门的那刻起,就开始了一段“御前清曲”之旅。
昨晚,晋江南音艺术团带来的开场表演《古韵薪传》,着实让人耳目一新。表演以唱念和舞蹈形式,演绎了4名小姑娘学习南音的过程,让孩子们用南音古调唱出唐人古诗。同时,通过快板轻松愉快地讲述着中国梦和闽南文化的传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6岁的苏统谋,是这个节目的编排者。他说,现在南音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传承,特别是如何从10多岁的这辈孩子继续传承下去,因此有了这样一个融合了多种形式的节目。
其余节目还包括传统南音曲目的器乐合奏、对唱、清唱等。(海都记者 陈建辉 陈斯红 黄谨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