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19个“世界读书日”你读书了吗? 书单推荐
闽南网4月24日讯 “不管你的肉体还是精神,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想必每一个热爱阅读或旅行的人都不会陌生。昨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你的精神上路了吗?
近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阅读量仅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仅13.43分钟。令人感叹的同时,不妨来看看爱书人都是如何读书的。海都报邀请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爱书人,列出他们的书单,谈谈自己的阅读体验。
各类阅读活动,是否有你不知道的,市民可以选择感兴趣的方式参与阅读:
1.泉州市图书馆向市民发放电子图书阅览卡,提供办借阅证;
2.鲤城区图书馆征集“漂流”图书、赠送电子阅读卡;
3.泉州书店4月26日至27日,组织开展“你选书我买单”活动;
4.泉州市图书馆推出“掌中泉图”的移动阅读(本报4月19日A6版曾报道);
5.晋江市图书馆专设少年儿童图书馆,为孩子制定“终生阅读计划”;
6.晋江社区试点“24小时自助图书馆”,市民可自助借阅。
50后 学者
好书不厌百回读
泉州市作协主席戴冠青
随着阅历增加,阅读感受也会有变化,中学生看《红楼梦》,看到的是青涩的恋爱;长大后再看,或许能感受到作者的笔法。小时候我的父母是老师,学校有看不完的书,其他小朋友出去玩,我就窝在家里看书。让我记忆深刻的有苏联小说《古丽雅的道路》、《卓雅和舒拉的故事》,获得感动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影响,懂得要勇敢地面对生活。
上大学前,该读的经典我差不多啃光了,所以别人开始恶补经典时,我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文艺理论。那个时候我读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作者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叙事,对我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读者》里有很多充满智慧的短文,《小说月报》和《散文》里有国内最新的小说,适合文科大学生阅览。
当然文学经典的阅读不可少,现当代文学中,莫言的作品、陈忠实的《白鹿原》都是厚重的作品。
正在读:《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影响大的书:《百年孤独》、《古丽雅的道路》
推荐阅读:《小说月报》、《散文》、《读者》、莫言作品等
60后 媒体人
回读经典别样感受
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副总编辑张加荣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60”后正好五十岁上下。这个年纪的人该读经典的时候错过了,后来又忙于工作。到现在有闲暇的时间,该回过头来阅读经典了。我看书很杂,从2012年开始看中华经典藏书系列,原计划五年内将50册书看完,可是深入阅读后发现,这是一个很难完成的目标,因为经典所囊括的内容太博大精深了。这套经典里囊括《诗经》、《尚书》、《庄子》等,有些生涩的字眼,我专门记录在生字笔记上。笔记里注有读音、出处、引申义等,方便随时翻阅。
年轻人在网络上碎片阅读的时间太多,纸质书阅读的时间太少。很多人盲目自大,以为当代人的文明最了不起,其实很多我们所熟悉的口头禅,数千年前的古人早就用过了。我建议“80后”、“90后”和“00后”多学习中国古人的经典著作,莫要丧失了中国人的传统。
正在读: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经典藏书”系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等。
影响大的书:孙皓辉花了16年时间完成的小说《大秦帝国》共11本,有助于加深理解经典。
推荐阅读: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经典藏书”系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