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生命线”9座码头 如今具体位置在哪里?
田安大桥下,一直关注泉州古渡口的退休教师陈清泉
带记者仔细寻找第八、第九古渡口的遗迹。
9座码头曾是泉州“生命线”
如今在泉州提起消失的“第九码头”,很多人还记忆犹新。但说起“第一至第八码头”,一些年轻“后生家”连听都没听过。
城南曾有9个古渡口,《“九星连珠”千年古渡藏身江滨路下?》报道引发关注。原鲤城区政协文史办主任吴健康联系早报并介绍,他从小在海滨街道水门社区一带长大,半个世纪来,经历了第一码头到第九码头建设、辉煌和衰落的全过程,“几年前,随着第九码头的消失,作为宋元延续至今的古刺桐港活化石——泉州内港码头,就完全变成市民的记忆了”。
9个码头得名源自
1961年所建码头
泉州人十多年间
物资运输生命线
吴健康说,泉州内港码头是古刺桐港的老港区,一般指晋江下游、顺济桥以南至原泉州造船厂船坞以北,靠近泉州市区地段一连片的港区,老泉州人大多不用这个称呼,通常称其为“南门码头”、“后富美码头”。第一码头到第九码头的命名,其实是始于1961年新码头的建造。
“虽然民国时期泉州内港航运相对于陆路运输更发达,但那时的码头非常简陋,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间几乎没有改变。”吴健康说,直到1961年结合市区防洪堤建设,才改自然坡岸为岸线总长870多米、十余个泊位一字列开的驳岸式码头。这些码头停泊位适用范围,结合地理位置、交通节点等要素,分别划分为第一码头、第二码头、第三码头、第四码头、第五码头、第六码头、第七码头、第八码头和第九码头共9段,其中各段码头内又依泊位(渡口)分编了不等的组别,如第三码头第5组、第九码头第1组等。
泉州人十多年间
物资运输生命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泉州市陆路交通运输水平较低。据吴健康查证,1965年至1978年,泉州汽柴油年销售量连续14年在60吨至80吨之间,汽车年货运量也在1.2万吨至4万吨之间。而同期以木帆船为航运主力的泉州内港码头,年吞吐量却在12万吨至25万吨之间。可见,当时与泉州的工农业生产、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产资料、生活物资以及国防军事战备物资,绝大部分都在泉州内港码头吞吐,“如果说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晋江是泉州人的母亲河,那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内港航线及其码头,则是泉州市民源源不断的物资生命线”。
吴健康说,由于内港码头全线紧贴着防洪堤,是一个亦堤亦路亦码头的开放式港区,装卸作业空间相对狭小,且港区内没有任何配备仓库,货物堆场十分有限,面对日均700吨的港口吞吐量,货物装卸只好采取“日产日消”的突击办法。
2座大桥先后建设
9个码头逐渐消失
吴健康回忆,1984年泉州大桥建成后,把内港码头以第四码头为界,截成南北两段。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由于晋江泥沙淤塞严重等因素,第一至第七码头逐渐消失,除了原第六码头位置仍在供一些小渔船停泊外,其余6个码头均已不见踪影。
吴健康说,1984年和1987年,为提高靠泊能力,有关方面在第八、第九码头处,建造了2座钢筋混凝土码头,把两段码头基本连成一片。此后,经过有关方面不断投入、多次技改,第九码头达到了3个200吨级、3个500吨级的靠泊能力。自此,由第八、第九码头合并而来的第九码头,成了泉州内港第一至第九码头的缩影。
2011年前后,随着田安大桥的建设,第九码头搬迁,“第九码头”这个名字也成了历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