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生命线”9座码头 如今具体位置在哪里?
泉州第一至第九码头如今已变成回忆,它们的具体位置在哪,曾经承载过怎样的历史使命?根据吴健康先生的讲述,我们逐一梳理。
●第一码头
始于顺济桥头至海关口渡头,码头由一段石砌驳岸和一条伸向江里的斜坡码头组成。驳岸上木麻黄树下的场地,均被堆积着用舢板从江中采上的黄沙,“新桥溪淡水沙”在市民当中久负盛名。斜坡码头可不受潮水限制,用人力车装载货物起落水(即船只货物装卸),在平时可供周边居民洗刷衣物、挑取饮用水,战时可作海军登陆艇靠岸滩位。
●第二码头
自海关口渡头至富美旱闸,该码头由比较简陋的石砌驳岸码头和一个简易渡头组成。经渡头南侧、富美宫前的壕沟,摇小船就可以抵达聚宝街车桥头的来远驿。该码头以停泊来自城东、东海及惠安、晋江渔船为主,其舶来的海鲜、咸鱼、蚝(贝)壳都在这里上岸。在此落水的货物,一般是与渔民日常生活或生产捕捞相关的物品,如火柴、鱼篓、冰块等。
●第三码头
自富美旱闸南侧起擦过八舍后尾西段至后山旱闸,该码头是由3个驳岸式泊位和若干人工装卸渡头组成。这些泊位主要供输入木材、水泥、工业用沙、水果、腌果脯等的船舶停泊;渡头是供输出红柴(用于熬汤来浸染船帆、渔网、渔民服的荔枝木、薯榔等木料)、砖瓦、瓷器等较小型船舶停靠装船。这里有一座女工队小屋,供她们开会、休息和存放工具。
●第四码头
这是一段最小的码头,大抵对应于防洪堤内厂口街北段,没有正规的泊位或装卸点,仅有一个阶梯式的渡口。但是,这个渡口却有不少来自蚶江、海尾、溜石等近海渡口的渡船在此上下客,渡口边的两棵茂密榕树是往来人们乘凉休息的好地方。现在的泉州大桥正是从这里跨过江面。
●第五码头
正对于防洪堤内厂口街地段,该码头由两个非常标准的驳岸式泊位。7艘50~60吨级驳船、4艘40吨级驳船,常年基本停泊在此码头。这些驳船盘运来的加拿大小麦、日本化肥、泰国原糖、印尼剑麻及国内各航口运来的日用百货、食品烟酒、五金电器等基本于该码头上岸,泉州发往各港口的龙眼干、茶叶、食糖、蜜饯经常在这里装舱。这是泉州内港最为繁忙的码头。
●第六码头
北面紧挨第五码头,南面至盐业仓库(旧盐馆)前旱闸,该码头由一个120吨级驳岸式泊位、一片轮船锚地和一个阶梯式渡口组成。泊位为主安排运载食用盐等各类盐的船舶停靠、装卸;锚地常年供3艘150千瓦拖轮和1艘120千瓦拖轮锚泊,港区内检查船、引水船也锚泊在此;渡口是来自晋江海尾、仙石、蚶江、六陡、溪头等渡口的渡船停泊在此。
●第七码头
北面紧挨第六码头,南临灯荣旱闸北侧。该码头是一个平台与斜坡相联结的革新型驳岸,即在泊岸平台的外沿顺涨退潮方向加砌一条石斜坡缓缓入江。这个码头主要供运载木材、毛竹入港的福州、泉州惠安木帆船停泊、卸货,有时也分担其他码头调剂过来的船只停泊、装卸。港口输出的油漆、松香、松节油、农土产也常于这里装船。
●第八码头
位于灯荣旱闸前,这里有2个驳岸式泊位和1个阶梯式渡口。第一组驳岸上圆柱式的吊杆显得与众不同,泊位较常安排运载木材入港的船只停泊、卸货;靠南的第二组泊位较常供运输煤炭入港的船只停泊。此渡口既供周边居民洗衣、挑水,又可供港区内各种船只的船工划小船上岸办理签证、上街购物。
●第九码头
北从灯荣旱闸南侧起,止于泉州造船厂船坞,至1968年2个120吨级泊位投产后共拥有3个驳岸式泊位的码头。由于港区道路从这里的灯荣旱闸拐入防洪堤内的新街,故这里货物堆场比较宽阔。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该码头建成启用至八十年代中期泉州大桥建造前20多年间,从港口以北航线港口运来的煤炭几乎是靠泊在这里,此处一直是煤炭专用码头。(记者 赵鹏云 潘登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