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德济门遗址蜗居流浪汉 部门:会派人及时处理
流浪者吃住都在遗址观光平台下,桥下仍存放着生活用品
【探访】
桥上市民游览 桥下流浪汉安家
昨日,记者多次来到德济门遗址,并没有见到居住在此的流浪汉,但在桥下,发现了流浪汉的蜗居地:堆放有旧沙发、棉被、草席、衣架、衣服、锅罐、鸡蛋壳等日常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记者探身而入,见锅里的食物已变质发霉,发出腥臭味。在城墙基石的缝隙,层层叠叠地散落着鸡蛋壳。
石块之间有黑色灰烬,还有未烧尽的木块。
在桥上的围栏边,有不少警示牌,上面写着“保护文物禁止入内”、“禁止攀爬”等字眼。
曾撵过多次 几天后又返回
在遗址附近当清洁工的一名阿姨称,半年来,桥下一直聚集着三四名流浪汉,20到50多岁间,有男有女,他们白天到外捡破烂,晚上回来入住,“曾被撵过,但过两三天,又回来了”。
昨晚8点多,记者再次来到现场,在此休闲的附近居民称,桥下确实住着流浪汉,不过现在只剩下两男,一个20多岁,一个50来岁。那个20多岁的男子,听说来自安徽,时常在天后宫、义全街、南菜市场一带捡些东西吃,看起来精神不太正常的样子,“年长的那个,不大清楚”。
遗址附近的临江派出所隘南社区警务室巡逻队员称,这名20多岁的男子,他们曾撵过多次,还送去救助站,不过没两天,就又出来了,“赶也不是办法,希望有个更好的妥善方案。”
【部门】
文保管理处许主任:会派人及时处理此事
昨日,泉州市文广新局文物保护科陈科长称,德济门遗址的日常管理维护,属于泉州天后宫文物保护管理处管辖。
泉州天后宫文物保护管理处许主任称,他已听闻此事,会派人及时处理。许主任称,德济门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跨越宋元明清民国五个朝代,完整保存了11世纪以来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区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遗迹,遗址是文物保护单位,禁止入内和攀爬,更是禁止破坏,“我们将加大巡逻力度”。
□相关链接
德济门始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时称镇南门,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改称德济门,明清屡有修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济门附近城垣被拆,1948年德济门毁于大火。2000年发掘遗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显露城墙基址,并出土大量建筑构件及石刻、铁炮等。
□征集令
泉州还有哪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受保护程度如何,有哪些“伤痛”?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今起发出征集令,希望广大读者拨打968111提供线索,大家一起出力,保护这些文物。(本网记者 董加固 谢明飞 实习生 花蕾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