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空心鲤鱼”引西街复兴思考 古厝开发助西街凤凰涅槃

2014-01-06 09:27 来源:泉州晚报 东南早报 0

    摸底调查成片改造

    ——鲤中街道通政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蔡毓瑜

    历史人文家底:

    通政社区,得名源于辖区内的通政巷。明朝弘治年间,南京通政使张苗休归,不回原籍同安金门,选择在泉郡置地建第,与当时的蔡清等名流组织“逸乐会”。张苗府第所在巷子遂称“通政巷”。

    通政社区还有一座城心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十四年重修,是古代泉州城的中心标志。井亭巷的井指的是玉泉井,又名“城心井”,开掘时间与城心塔同。以前井上有座亭子,“井亭巷”由此得名。

    辖区内的旧馆驿巷,是元代官方驿站旧址。巷内设有一座专门供过往官员或信使住宿和更换马匹的馆舍,故名馆驿。

    现实难题与建议:

    社区危旧房多,之前曾进行过立面整治等专项改造,成效不大。希望在进行民意调查,尊重大家意愿的基础上,成片规划,优先整治。这几年,旧馆驿客栈、小酒馆、芥子书屋、手工坊等“美好生活”系列的入住和相关的文创活动,对带动社区文化产业有很大作用。希望更多民间文化社团到社区举办文创活动,带来新气象。

    好好安放我们的乡愁

    对于泉州人来说,西街意味着什么?答案众说纷纭,我觉得,市城乡规划局局长黄世清给出的是比较中肯、有爱的一种。他说,西街,是有乡愁的地方。

    关于乡愁,海峡对岸的泉州老乡余光中先生已经作过脍炙人口的主题诗篇,凝练概括表达了乡愁这一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乡愁,从概念上说是意象的范畴。而事实上,任何意象的形成,都离不开物象的依托。诗歌里,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诗歌外,2012年秋,返泉的余先生和夫人范我存女士殷殷寄语泉州,多留下些古建筑、老建筑,因为“那些是历史留给泉州不可复制的财富”。若要进一步解读,老街、老房子当之无愧也是乡愁安放的所在。

    无独有偶,也有很多人记录过无处安放的乡愁。台湾著名文化人龙应台和台湾媒体人宫铃就曾在她们的著作中多处提及。之所以让她们产生这样的感慨,除了文化、礼仪等非遗层面的改变,城市面貌等物象的变化发展也是重要方面。

    把话题转回西街。我们庆幸,千秋岁月,这条老街一直与泉州共同见证,是这座城市活的历史;我们相信,这样一条老街,承载了海内外多少游子的乡愁,牵引他们和他们的子孙梦回故里;我们更期待,老街的一举一动,不仅能满足人们对于城市和生活更为美好的期待,也能一如既往珍视乡愁的情怀,不让故土疏远为想象中的家园。

    “西街不会乱动,原汁原味保护将是基本格调。”这是黄世清在“乡愁论”外给出的又一个欣喜。 (记者 孙灿芬 许雅玲 陈灵)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泉州西街成街至今1300多年 文保单位有21处(图)
下一条:高铁泉州站自助机可取学生票 1月3日起正式启用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