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两会前哨:寺庙孩子教育问题 建议政府民间齐发力
闽南网1月4日讯 2014年泉州两会前哨,本期关注寺庙孩子的教育问题。
“你们能帮帮我们的孩子吗?”
泉州志愿者组织收到的这封特殊求助信,是市区北峰街道一寺庙住持的心声。
在泉州,寺庙收养小孩现象并不少见。去年7月起,本报记者历时近一个月,多地调查走访得知,尤其在泉港、惠安等地区,只要有寺庙的地方,几乎都存在收养弃婴的现象。
这种情况随之而来的是,寺庙里的孩子们,在户口、就学、抚养经费等问题上,面临相似的困境。在众多爱心人士的帮扶下,教育成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去年9月,福建省下发《关于规范宗教活动场所收留抚养弃婴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分类安置宗教机构收养的弃婴,做好落户、教育、医疗等工作。这或许将成为难题的突破口。
泉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齐呼吁,政府要尽快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有效引导民间力量参与。昨天,泉州市民政部门传来好消息:泉州市正在草拟实施细则,未来,寺庙收养的孩子将和普通的小朋友一样享受各种权利。
本报从2013年12月25日起推出两会前哨系列报道
【寺庙】
阿姑文化程度低 孩子大了没法辅导
去年10月,泉州市区北峰街道一寺庙住持向泉州的志愿者组织求助,寺庙小孩的课余教育成了问题,希望志愿者们能帮忙辅导。
在给小朋友做辅导的过程中,志愿者们发现,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寺庙的阿姑多是当地人,平日里跟人沟通都较困难,更别提教小朋友读书了。
泉州爱心妈妈协会的许锦全,在前年接到泉港一家寺庙的求助:庙里的两个小孩同时生病,却没钱治病。爱心妈妈协会当时帮忙解了燃眉之急。
去年7月,台商投资区洛阳镇明贞寺师公和她的4朵花儿们,让许多人揪心。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孩子们终于上了户口,当地的志愿者组织也介入帮助辅导孩子的教育问题。
但这仅仅是一小部分。在许多未曾被人关注的乡村寺庙中,孩子大了没人教、病了没钱看,并不少见。去年7月,本报记者走访这些寺庙时,都听到类似的呼声。这几年,在政府的关注、帮助下,多数孩子户口得以解决。但孩子的教育缺失问题,成了他们最关注的。
推荐阅读:泉州两会前哨:西街大提升 助古城复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