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两会前哨:寺庙孩子教育问题 建议政府民间齐发力

2014-01-04 13:07 来源:闽南网 0

【孩子】

读不懂早早辍学 从没想过未来的路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泉州北峰的这间寺庙。11岁的小花(化名)正乖巧地坐在大殿外的桌子上写作业,义工阿姨坐在不远处,时不时提醒:“坐直来,眼睛离课本太近了。”

  义工阿姨介绍,小花是4岁时被父母遗弃的,当时她兔唇很严重,住持阿姑单单为小花手术治病,就花了3万多元。小花现在上五年级,她说自己成绩不好,特别是数学,越来越难。阿姑只读到小学一年级,寺庙里其他大人也都没上过几天学,根本没法给小花辅导。

  现在,泉州信息学院、泉州电力学校及志愿者组织,会常来帮孩子补课。泉州信息学院志愿者协会会长小林介绍,2010年,阿姑主动找他们帮忙辅导。“小花比较开朗外向,另一个孩子小娟(化名)则内向,孩子们都很聪明、很听话,一点就通。”

  阿姑共领养了5个孩子,最大的是17岁的小玲(化名),最小的才4岁。不同于小花的开朗,小玲羞涩许多,话格外少。小玲说,因为读不懂,她三年级就辍学了,现在每天在寺庙里帮阿姑干活,每天早上5点起来做早课,打坐念经,晚上8点半休息。关于未来,小玲咬咬唇,“从没想过,可能出家吧。”

  义工阿姨说,寺里没有其他收入,就靠香火钱和爱心人士的捐赠,民宗局每年过年会给每个孩子送来500元补助,其他就没有了。

【部门】

宗教场所收养弃婴 泉州制订实施方案

  去年9月,针对全省约630处宗教活动场所收留抚养的1200多名弃婴,福建省下发《关于规范宗教活动场所收留抚养弃婴工作的通知》。通知发出之后,泉州市民政、民宗、公安、教育等多部门参与制订实施方案,记者昨日上午从泉州市民政局了解到,目前实施方案已经到了意见征集的最后阶段。

  泉州市民宗局介绍,截至去年12月10日,全市宗教界收养的575名孤儿弃婴中,已经办理户籍的484名,91名弃婴正在申报集体户口。

  面临的问题很复杂,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各地都尽可能地采取了政策倾斜。例如,将还没有入户的孩子统一集中落户于当地福利机构集体户;社保方面,弃婴、孤儿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低保供养范围,确保所有18周岁以下的弃婴、孤儿能享受每月600元至1000元的基本生活费;公办中小学也拿出名额,全面推进9年义务教育,并依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免费以及生活补助费。

  接下来,对仍保留收养弃婴、孤儿的宗教活动场所,要求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根据宗教活动场所规模大小、收留弃婴户籍、教育等情况,与其签订代养协议;加强监管,包括资金来源、使用情况、清查户口、消防检查等,并引导宗教活动场所尊重孩子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等。

□声音

政府有效引导民间合力参与

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释向愿

  阿姑在知识方面的欠缺,对于寺庙收养的小孩来说,想要更好地成长,需要有好的学校引导。因而,首先要解决的是户口问题。而目前这些小孩的生存环境、受教育情况、寺庙能否负担孩子的读书经费、这些孩子上学是不是可以减免学费等,都需要政府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

  当然,这个问题需要多方关注。政府起引导作用,民间也要积极参与。可以发动宗教的义工、社会爱心人士,或选择一个规范的场所,集中帮助这些孩子的课余教育,或就近选择寺庙进行长期的帮扶,都是有效的形式。

政府的帮扶应因地制宜

泉州市政协委员、平山寺住持释照圆

  寺庙收养小孩的现象,在泉州并不少见,特别是乡村的寺庙。除了寻求政府部门帮助外,有条件收养的信众,也是解决的一个办法。

  我觉得,当务之急,是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大部分小孩户口得以落实,都能有学校上,但大多数寺庙的阿姑文化程度不高,孩子的课余教育辅导成了问题。关注这些孩子,政府要尽快出台配套政策的实施细则,针对各地寺庙的不同情况,实行适合当地的帮扶模式,让孩子们真正受惠。(本网记者 陈丽娟 徐锡思 苏碧蓉 谢杨)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闽南网推两会特别报道 奉上5道盛宴倾听您的声音
下一条:小寒将至泉州天气微凉 最高温仍有16℃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