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会议昨召开 黄少萍要求推行阳光政务
【关键词】文化
谋划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这是意外的惊喜,也是当之无愧。”谈到泉州获评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曾这样评价。
会上提到,泉州文化底蕴深厚,艺术丰富多彩,但与先进城市相比,文化市场建设仍有较大差距。明年将提高对外宣传和城市形象策划营销水平,认真实施好框架内活动。保护、传承和弘扬好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古城文化复兴计划、古港转型升级行动,推动新区文化综合体建设,促进全城文化资源联动提升。
同时,泉州还将谋划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融入旅游、旅游牵手文化,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商贸深度融合。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资源的免费开放及惠民服务。
【关键词】户政
120万人办了居住证
半城镇化居民、外来人口,将逐步可享受市民待遇。会上透露,泉州将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包括完善居住证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等,并积极争取建立财政转移同外来人口市民化挂钩。
目前,泉州市本地人口从事非农产业比例高,但很大一部分仍处于“半城镇化”状态,未能享受到公共配套服务及就业均等。同时,外来人口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还没有完全享受市民待遇,这部分人口及其子女的数量庞大。从去年10月开始,泉州实施居住证办理。截至今年8月,已办理120多万张居住证,完善22项持居住证者享有包括就学、住房等与居民同等待遇。
【关键词】生态建设
建立生态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会上,泉州市市长郑新聪介绍,泉州于2005年就建立了晋江、洛阳江水资源保护补偿制度,专项资金从每年2000万元提高至现在的2亿元。明年,这笔资金还将提到3亿元。接下来,生态补偿制度还将从水流域,逐渐扩展至湿地、海洋、水土保持等领域,开展节能量、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会议要求,加快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确保明年通过国家级生态市考核验收,建成9个国家级生态县(市、区)。同时,探索建立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等区域生态红线。划定矿产资源开发禁采区、限采区、可采区范围,落实建筑饰面石材开采全行业退出计划,逐步恢复矿山生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强化环保问责。
□相关新闻
1.3亿发展设施农业
日前,泉州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今年至2015年,每年给安溪县福建农民创业园补助200万元,每个创业示范基地补助20万元。以泉州当选“东亚文化之都”为契机,争取将安溪铁观音和茶文化系统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强与东亚及东南亚国家的农业合作。
至2015年,泉州安排1.3亿元专项资金,发展设施蔬果、设施食用菌等设施农业(和传统农业相区别,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工厂化、环境安全型和无毒农业——编者注)及相关项目。除鲤城、丰泽外,每个县(市、区)培育10至30个县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全市培育200个以上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3000个以上。
1亿元用于扶贫开发
日前,泉州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将30个乡镇列为重点扶贫乡镇,300个村列为重点村。至2017年,重点村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要达9500元以上。有劳动力的低收入农户,至少一人实现非农就业或从事特色农业经营,75%以上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明年开始,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扶贫开发重点乡镇、重点村发展,其中3000万元用于完善道路提升改造、农田水利设施等。同时,将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4000元,且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农村家庭,作为“帮扶到户”对象。此外,组织沿海30个发达乡镇(街道),结对帮扶30个扶贫重点乡镇,每年援助30万元。(本网记者 曾小琴 陈斯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