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间舞蹈的传承开发待深思 让跳动的瑰宝流光溢彩
拍胸舞等民间舞蹈在泉州遍地开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陈起拓摄)
“多元文化宝库”泉州,不仅拥有丰厚悠久的固态文化,更坐拥直至今日仍渗透市井生活的非物质文化——南音、梨园、木偶、拍胸舞、火鼎公婆、咏春拳、白鹤拳、水密隔舱造船技艺、永春漆篮等,这些文化瑰宝让“东亚文化之都”更显生机活力。
即日起,本栏目推出“建设东亚文化之都”之“感受之旅”系列报道,深入发掘那些或被世人熟知、或隐于闹市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存,从如何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开发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泉州作为“东亚文化之都”历久弥新的魅力等维度,为提升泉州文化软实力再提好建议。
伴随着“嘿嘿啊哈”的吆喝声,16个汉子在《我要上春晚特别节目——直通春晚》的舞台上尽情拍打着胸、肋、腿,充分展现闽南人粗犷诙谐的个性,引来了阵阵称赞——《拍胸舞》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泉州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而类似的民间舞蹈,在泉州比比皆是,《火鼎公婆》、《骑驴探亲》、《踢球舞》……异彩纷呈的泉州民间舞蹈如同“跳动的艺术瑰宝”。借泉州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的契机,如何从传承和旅游开发上下功夫,让民间舞蹈不仅广泛传播,也能在舞台上流光溢彩?需要社会各界的深思和参与。
现状
传承遇阻 演出冷场
泉州的民间舞蹈种类在福建占据半壁江山,《拍胸舞》、《彩球舞》、《采茶扑蝶》等在上世纪50年代便声名远扬。目前,《拍胸舞》、《火鼎公婆》、《嗦啰嗹》、《鼓队舞》等民间舞蹈依然生机勃勃,《五梅花》、《开大笼》、《掷铙钹》、《八仙舞》、《四季花神》等却遭遇传承危机,甚至几近消失。
源起
农闲自娱 佛事频繁得延续
泉州民间舞蹈原本是农民在春节等农闲时间的自娱自乐活动,其延续与泉州佛事活动频繁密不可分。时至今日,泉州民间迎神赛会、节日庆典等,都能见到《舞狮》、《高跷》、《踢球》等表演队伍,有时长达数里。
民间舞蹈的流传与泉州戏曲也有渊源。现在《彩球舞》表演中,表演者身穿丫鬟服饰,就是保留了梨园戏“下南”《郑元和》中《彩球舞》表演的特点。而泉州民间舞蹈与泉州戏曲的流传也是相辅相成的,在《郑元和》中,《彩球舞》、《拍胸舞》作为泉州地区家喻户晓的民间舞蹈节目加以整体保留,两支舞蹈原汁原味的表演内容因梨园戏的传播而一同保留了。
学习
表演的多 专注研究的少
泉州民间舞蹈与群众十分贴近,许多表演者并非专业演员,只因兴趣浓厚而从事舞蹈表演。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泉州民间舞蹈遍地开花,如鲤城区的10个激情文化广场试点由政府拨款开展演出,在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为市民表演《大鼓凉伞》、《拾音》等。部分学校专门开设了民间技艺学习课程,并邀请民间技艺传承人专门授课。不少企业把民间舞蹈作为公司庆典活动的表演节目,组织员工学习。
“学习泉州民间舞蹈的主要是学生或企业员工,人数虽然不少,但纯粹为了传承或研究舞蹈而学习的人却很少。”泉州《拍胸舞》市级传承人杨清端告诉记者,为能及时表演节目,一般他只教简化动作,“目前泉州地道的《拍胸舞》表演者已不足200人。”
“传统民间舞蹈只是一种文化形态,如果不能经过更深层次的发掘、加工、创作,很难搬上舞台,传承下来也有难度。”泉州歌舞剧团团长陈伟亮说,融合泉州民间舞蹈的歌舞剧依然存在创作力量较为薄弱、演员队伍的培养力度不够等问题。鲤城区舞蹈家协会主席周琼琼表示,现在民间舞蹈的传习面铺得很广,从小学生到中老年人都在学习,然而学术性、专业性、研究性的传承者缺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