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间舞蹈的传承开发待深思 让跳动的瑰宝流光溢彩
登上专业舞台 鲜有观众捧场
为了让泉州民间舞蹈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创作者对表演动作、音乐等加以改进,并创新表演形式,大胆尝试将多个舞蹈整合在一场表演中,让泉州民间舞蹈化身“阳春白雪”。
2006年亮相的《光明之城》,汇聚了地方音乐、戏剧、民间舞蹈、宗教文化、海丝文化等内容,在艺术、包装、表演等方面都打破了老传统。近两年登场的《古厝娶亲》,融合了南音、北管、拍胸舞、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戏等具有泉州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出戏时间不长,但民俗亮点不少。”泉州市舞蹈家协会主席、《古厝娶亲》编剧蔡湘江说,《古厝娶亲》是泉州拓展旅游文化市场的一个尝试,整场表演约一个小时,演员30名,小规模更利于市场化运作。
遗憾的是,尽管表演十分有特色,却鲜有观众捧场。“观众看了都说表演很精彩,可几乎没人会特意掏钱看表演。”陈伟亮说,泉州尚未形成文化消费氛围,如果没有赠票,表演通常遭遇冷场。
建议
增加商演价值拓宽传承面
完善演出场所旅游配套
节假日期间,泉州锦绣庄民间艺术园的《大鼓凉伞》、《火鼎公婆》、《拍胸舞》等民间舞蹈表演,吸引了许多游客欣赏。该园企划部负责人何立认为,传统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关键得有项目承载。传统节庆活动是民间舞蹈生存的“土壤”,还应该继续挖掘传统节庆活动的内容,打造更多品牌。
“文化应该借助旅游找到更好的市场。”蔡湘江表示,民间舞蹈和旅游市场的结合要从规划的层次来考虑,在城市的发展布局中就应该考虑如何配套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周琼琼建议,建设更加完备的旅游基础设施,吸引游客在泉州过夜,把欣赏泉州民间舞蹈打造成游客夜生活的一部分。以《光明之城》为例,如果演出的地方周围小吃、特色商店等吃喝玩乐的场所一应俱全,游客观看表演的积极性就高,演出也能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
建立舞蹈培训班或基地
尽管民间舞蹈在泉州各种节庆活动中很活跃,但专业演员匮乏。一旦民间舞蹈的商业演出取得成功,必然会激发更多游客对民间舞蹈的兴趣,扩大市场影响,届时就需要更多演员和传承者加入。蔡湘江认为,政府及社会力量开设民间舞蹈培训班或展示基地,能有效拓宽泉州民间舞蹈传承面。学员们凭兴趣报班学习,才能深入钻研民间舞蹈。
鼓励企业投资舞蹈表演
周琼琼表示,因为缺乏资金,民间舞蹈的艺术性传承一直是个难题。“民间舞蹈的表演从民间搬上舞台,从加工创作到演出,花费不菲;传承工作需要专人跟踪、表演、刻录大量影像资料,投入也很大。只靠政府的支持无异于杯水车薪。如果政府制定相关机制或政策,鼓励企业投资民间舞蹈表演,对民间舞蹈的发展是件好事。”
他山之石
广西:
《印象·刘三姐》
8年总票房超6亿元
《印象·刘三姐》是全国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演出布景、演员服饰、歌声动作等充分体现漓江山水和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桂林山水风情。据媒体报道,这台实景演出使游客从“匆匆过客”变成“过夜旅客”。演出所在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达上百万人次,8年演出2700多场次,总票房超过6亿元人民币。该剧的演员主要由当地附近的村民组成,这些人白天是农民、晚上变演员。
泰国:
民族舞蹈表演
成旅游业重要支柱
泰国民族歌舞表演极为走红,是当地旅游业的重要支柱。目前我国前往泰国的旅游路线中,就有一项内容是观赏泰国的歌舞表演。前往清迈的游客花270泰铢,就能在老清迈文化中心餐厅,欣赏夜间的大型民族舞蹈表演,品尝美食的同时欣赏民间歌舞表演。2012年中国游客前往清迈旅游的人数达到5万人次,如果每个人都花270泰铢欣赏大型民族舞蹈表演,为泰国旅游业增加的收入也很可观。(本网记者 王蕾 实习生 吴奕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