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书院历代兴建62所 堂屋不复遗迹难现当年盛况
位于泉州一中的一峰书院遗迹
泉州历史上的书院,相当一部分是由地方官倡办的,也有不少由地方儒绅创办,规模有大有小。书院是名儒贤士讲学授教之所,学术研究风气较浓。
几年前修缮一新的石井书院,恢复了三进的棂星门,书院中的“五孔井”、八角窗等也得以保留,书院壮观肃穆,力证晋江安海镇当年的学风之盛。与石井书院同为宋朝建造的还有九日山书院、凤山书院、小山丛竹书院、清源书院等。宋朝泉州书院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几乎取代官学而成为当时的教育机关。到了元明清时期,泉州书院更是兴盛不衰,培养出大批人才,推动了泉州文教事业的发展,造就了泉州“海滨邹鲁”美名。
【走访】
唐宋元明62所书院遍布泉州
宋元时期的泉州有着“天下货仓”美誉,如果说有什么能与当时的经贸水平相提并论,那就是文教事业了,而书院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泉州的古书院是当时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和组织形式,融讲学、祭祀、藏书、修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主要职能是著书立说、讲学授徒、探索学问。这些书院始建并发展于唐末,鼎盛于宋,巩固于元明两朝,历代共建有书院62所,遍布于现在的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及金门县。其中南安石井的杨林书院建造时间最早,由杨肃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建于杨子山上,但这时的书院只是读书人自己的书舍或收藏经籍之所,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属于书院,之后才逐渐衍化出宋代的书院制度。据《泉州府志》及泉属各县县志记载,南宋泉州境内共建有书院12所,到了明朝,泉州书院的发展得到进一步巩固,相继建了欧阳书院、一峰书院等20所书院。
“朱子过化”温陵大地人才辈出
宋代泉州书院的迅速发展,是泉州人文进入全盛时期的写照,这其中“朱子过化”功不可没。朱熹在泉期间,积极讲学、办学,直接推动了南宋时期泉州书院的兴盛,使授徒讲学的书院在泉州日益红火,刺桐古城迅速成为福建乃至全国书院发展最为兴盛的地区之一。南宋泉州创建的几所书院,几乎都与朱熹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九日山书院和小山丛竹书院是朱熹亲自创建的;石井书院和杨林书院则是朱熹讲过学的地方;文公书院则是为了纪念朱熹而建。当年朱熹曾多次到杨林书院讲学,四方学士来访求教者络绎不绝,杨子山上还留下“活源”、“仙苑”等朱熹的题刻。
宋代兴建的书院已具有讲学授徒的性质,成为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场所,推动了泉州兴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人才培养。自唐贞元八年(792年)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一千多年间,泉州学术、文章、勋业、道德、政绩、气节诸多方面,代有才俊硕彦,登科举、载志书的人物多达六千多人,其中进士近二千五百人,成为“八闽胜迹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
堂屋不复 遗迹难现当年盛况
在泉州历代兴建的62所书院中,宋、元、明时期的小山丛竹书院、石井书院、泉山书院、欧阳书院曾并称泉州四大书院。如今,四大书院中保存最完好的是石井书院,而小山丛竹书院、欧阳书院、泉山书院则堂屋全无。较为出名的一峰书院、清源书院也是同样的命运,现存的遗迹已难现当年兴学盛况。
●石井书院
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知州邹应龙应士民之请命通判朱在(朱熹之子)在晋江安海镇西主持建石井书院,规制仿州县学宫,是晋江县最早创建而至今犹存遗址的书院。据历史记载,石井书院曾经历十次以上的重修,因而得以从宋代以至清末,兴学倡教,历久不衰。2008年7月,晋江、安海市镇两级政府出资400多万元,启动石井书院修缮工程,并开放供人参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