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海都民间观察团回泉州 思考古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13-11-29 08:25 来源:闽南网 0

横滨的地标大厦
从变身为博物馆的客轮“冰川丸”窗口望去,远处就是横滨的地标大厦和临港文化代表“红砖仓库”

  闽南网11月29日讯 这是一次思想的大碰撞,这是一次感动的文化之旅。

  从本月15日起,“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海都民间文化观察团开始为期9天的行程,5名观察团成员亲赴日本横滨和韩国光州,参观了当地的美术馆、重要历史古建筑,体验了不同的传统文化。在每一个细节中,感受两座城市的东亚文化之都魅力。

  时间很短,收获很大。异国他乡,相似的文化,却又不尽相同,别有风味。泉州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了许多外来文化和宗教元素;光州采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方式,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浪漫气息;临港横滨,多元文化共存,把街道变成舞台,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让这座城市处处都是文化味。

  回来后,我们一直思索着,能否借助我们的视角,给泉州带来一些思考性的建议,共推泉州东亚文化之都更好地发展。今天,海都民间观察团的成员们,整理了这趟文化之旅,写下自己的声音和视角,同时收集了这趟行程报道,部分泉州人的声音,希望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能有所帮助。

合影

“文艺”没问题,“复兴”需思考

本网记者吴月芳

  我所感受到的横滨文艺,在生活的细节里。比如横滨美术馆里,男女老少自费观展,他们人挨着人,轻声细语交谈;日式园林三溪园里,当地人特意穿上和服,品味茶道。

  我能体会到的光州文艺,在于对现当代艺术自上而下的重视和推动。比如韩国中央政府斥资52000亿韩元(约等于312亿多元人民币,根据一段时间的平均汇率计算),在光州打造亚洲文化殿堂。

  重新将视线收回到故乡,愈加感觉到文化对于当今城市发展的分量。借用并改造韩寒文章标题,我觉得对泉州而言,谈“文艺”绝对有资本,如何“复兴”并借机扩大影响力,是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论文艺,泉州没有问题。这里还有“宋元南戏遗存”梨园戏,古朴悠扬的南音,走遍世界的提线木偶。我们的大小博物馆里收藏着历代海内外文物精品,每一件物品放在日韩,都会被视作瑰宝。

  要复兴古城,泉州也有资格。泉州有古城、古港,旧厂房、红砖厝、番仔楼星罗棋布。借“东亚文化之都”的契机,来一次古城文化复兴计划,将它作为一个长远的事情打算。

  传统文化的时尚外衣,上哪儿找?

本网记者陈丽娟

  横滨是一座现代化的都市,文化也很精致。在这里,入住酒店或旅馆,从来不需垫付押金,退房付账时,服务员也不查房核对,宾馆大厅有一个类似邮筒的箱子,人们只要把房卡丢进去即可。这种美丽的信任,莫不是一种精致的文化。

  横滨之行,让人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对历史的尊重、整理。第一天参观的“冰川丸”,曾是日本最豪华的客轮,历史并没有遗忘它的功劳,而是用心开辟它的每一寸空间,还原这一段历史。

  这个城市的文化早已披上时尚的外衣,街头旧居改造成近百家主题博物馆,每周末不同形式的文艺活动轮番上阵,不管你奔着什么目的,总有地方能满足你。

  光州和泉州很像,不管是城市建设,还是文化旅游。光州的旅游产业占有的比重并不大,也属于整理的阶段,但他们已先行一步。2015年即将开馆的亚洲文化艺术殿堂,俨然成了未来推介光州的最好名片。

  视角转回泉州。其实,拼历史、拼底蕴,泉州完全不逊于这两座城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是,过去已然过去。未来,泉州怎么走,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或许,让传统文化穿上时尚的外衣,在创新转型中找到发展的新着力点,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泉州村庄现“天坑”续 政府将加强打击非法采石
下一条:泉州中心市区保障房轮候选房 2805名市民12月5日摇号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