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强势来袭泉州沿街店商迁小巷 1年销户237家
泉州市区田安路,一个正街黄金旺铺已人去店空,“待字闺中”。
当你发现同一款商品的线上价格比线下价格便宜一半时,实体店商家们已经失去了很多曾经的忠实客户。电商逼退了许多曾经生机勃勃的店商,沿街店铺不再是“黄金旺铺”的代表,实体店主们将店铺迁到小巷中,并开起了自己的淘宝店。
7条商业街 237家商铺“销户”
记者从工商部门了解到,以往作为市区零售业主要战场的几条商业街,今年都难逃生意日渐惨淡的局势。2013年1月1日至今,包括中山路、南俊路在内的市区7条商业街,共有237家商铺在工商部门注销营业执照。
各个主要商业街“销户”情况分别为:中山路34家、南俊路34家、涂门街33家、打锡街21家、新门街40家、九一街36家、东街39家。其中,大部分是服装店。
“这个数据,还不包括执照变更和执照被吊销的商家。一般情况下,商家停业一年后没有到工商部门进行执照年检,就会被吊销执照。237只是及时主动前来注销执照的商家数量,真正停业的肯定不只这个数。”工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2013年还剩下一个多月,这个数字是否将继续上涨我们不得而知。“年底,一些商家的租约到期,可能会有更多店结束营业。”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市区津淮街,一间60平方米的店铺租金基本超过万元。去年年底,几家品牌家纺店集体挂出“搬迁清仓”的牌子,合约到期后纷纷关店。原本租金过万的店铺,在春节前卖起了春联和红灯笼等节日用品。春节后,卖春联的商家撤走,“吉店招租”的红纸整年贴在一些店铺门口,店铺招牌的变更速度越来越快。
对大型商超来说,电商给它们带来的冲击并没有沿街商铺明显。中闽百汇零售集团总裁陈开通认为,大型商超相比沿街店铺更具有优势,商品种类齐全、档次较高,能够吸引稳定的客户群体。之前,曾有业内人士认为,大型连锁超市因被电商抢了生意,只能开拓生鲜“战场”,提高市场份额。对此陈开通表示:“超市开设生鲜区,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非受到电商冲击不得不另辟蹊径。现在,不少市民买菜都到超市买,而不是菜市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