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文化薪火相传 “非遗”走进校园
2013-09-22 09:40 来源:东南早报
1
入围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专题)的泉州不仅拥有数量名列全国前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它们得到了全面保护,成功摆脱作为博物馆陈列品的命运,以原生态活跃于民间与庙堂,展示着“活的文化”不朽的魅力。我们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视角遍览十城,了解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关键。
【十城通鉴之泉州】
建保护示范区“非遗”进校园
◆“非遗”名录
世界级:3种
包括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个(南音、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个(泉州木偶戏领衔的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这也是我国首个入选该名册的项目。
国家级:31项
省级:76项
市级:134项
作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的成就硕果累累:2002年,经中国艺术研究院推荐,泉州提线木偶同昆曲等共10个项目被联合国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2004年3月,泉州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2005年,泉州傀儡戏的主要传承者泉州市木偶剧团,被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批准为“联合国南南合作网木偶艺术项目示范基地”;2007年6月,文化部以泉州为核心建立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全国首个国家级生态保护实验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