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久病身旁有孝媳 妯娌轮流争孝二十载
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复故。
——《礼记·曲礼上》
【名言解读】
父母有疾 子女有节

父母有疾病,戴冠的不用梳子梳头,行走时不张开双臂,说话不怠惰,不弹奏琴瑟,吃肉不至于变了气味,饮酒不至于改变容貌。笑时不至露出齿龈,发怒时不至于骂人。疾病好了方恢复故态。
尽孝,在父母年老生病时,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子女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有个病患家属的样子,不能怨声怒骂,要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题记】
儿孙关爱,以老为尊,谓之孝;无论贫富,能侍奉左右,谓之孝;远在他乡,却能时刻牵挂家中,谓之孝……
7月3日起,早报“尽孝有道”系列报道分别从“敬亲”、“奉养”、“尽心”三个方面解读“孝”字,孝子们的尽孝点滴感动你我。
《论语》中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说,父母的年纪要记得,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担忧他们的身体健康。尽孝,真正考验子女的,还在于父母年老生病之时。
【侍疾范本1】

康阿婆的儿媳孝顺,邻居老人对她也很好,还抽空给老太梳头。
久病身旁有孝媳
妯娌争孝二十载
27岁那年,她的四肢就开始出现萎缩症状;38岁时,她再也离不开人了;75岁了,康亚进已在椅子上坐了37年多了。但康阿婆是有福的,惠安净峰镇墩中东透村的村民们都这么感叹。
康阿婆的两个儿媳,在过门之前就已经知道了婆婆的身体状况,她们说,能成为婆媳是一种缘分。二十年来,妯娌争孝,无微不至。
做婆媳是缘分
妯娌轮流照顾婆婆
记者来到康阿婆家时,康阿婆的大媳妇黄素华打小工去了,二媳妇叶丽真迎了出来。
康阿婆坐在藤椅上,邻居几个老人围在大门边,和她聊着家常。康阿婆扎着两个小辫子,笑起来可爱如孩童。“两个儿媳不会梳这种发型,她们帮我梳理。”康阿婆说,两个儿媳都对她很好,多亏了她们。
康婆婆38岁时便因四肢萎缩下不了地,她说:“年轻时家里困难,二女儿还没满月就去当小工,结果忙活不到两天就觉得右脚疼痛、水肿,渐渐蔓延到左脚、手臂,当时舍不得看病,随便拿了点药,慢慢地四肢越发无力。”
那时,惠安一带有定娃娃亲的习俗,黄素华12岁便成为康阿婆的大儿媳。按当地习俗,嫁进门的媳妇只有生下孩子,才能长期待在婆家。大儿媳黄素华24岁生了孩子后,就开始照顾婆婆,洗衣洗澡、吃喝拉撒,21年来毫不含糊。
二儿媳叶丽真比黄素华迟一年过门,二十年如一日,她和黄素华两人扛起照顾婆婆的担子。“我是同安人,当时丈夫去同安打工认识我的,后来就走在一起了。”叶丽真说,嫁过来之前就知道婆婆的身体状况,但能成为婆媳也是一种缘分。
“男人都出门打工了,我们不照顾老人谁照顾。”当邻居们夸她们孝顺时,她们说,这是她们应该做的,为人子女为人媳,总有一天也会老,自己只是尽了该尽的义务,根本不值得一提。
8岁孙女学着行孝
已会帮奶奶洗澡
“照顾好婆婆,丈夫在外面做工才能放心。”因为婆婆腿脚不便,两个儿媳分工,如影随形,端水、送饭、洗澡、洗衣,阿婆上厕所也要她们抱着去,她们只要看到婆婆不经意间提裤子,就心领神会,抱着婆婆去厕所。
黄素华和叶丽真平日里细心照顾婆婆,她们的孩子看在眼里,学着行孝:黄素华的儿子今年20岁,大人没空时,知道奶奶要上厕所,他已能轻松应对;叶丽真的女儿今年8岁,才读小学一年级,她已经懂得帮奶奶洗澡、洗脚,她还骄傲地对奶奶说:“如果有什么需要,通知我一声。”
黄素华家就在隔壁村,她很少回娘家,即使抽空回去,也要先打点好婆婆的饮食起居,将照顾婆婆的担子交给叶丽真再出门,在娘家没坐多久就急急往回赶,反倒是她母亲,有空常来探望她,嘘寒问暖。黄素华的母亲教育她,要好好孝顺婆婆,她还会捎些好吃的让她带给婆婆。
【孝媳说孝】
嫁过来之前就知道婆婆的身体状况,但能成为婆媳也是一种缘分。为人子女为人媳,总有一天也会老,自己只是尽了该尽的义务,不值一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