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常回家看看”入法 泉州24万“空巢”老人盼儿女尽孝

2013-07-02 08:58 来源:东南早报 0

他们的“回家看看”故事

【故事1】

行医十年忙碌碌不知父亲病膏肓

【心声:工作不能马虎,关心父母也不能马虎的。】

  说起“常回家看看”入法引发的“尽孝”话题,陈女士很是自责。泉州市区和惠安相距并不远,她也常回家看望父亲,但行医十年的她却丝毫没注意到父亲已到胃癌晚期。

  陈女士曾认为不负父亲期望成了医生,给父亲带来骄傲;以为自己一心工作,能给父亲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也一度以为,父亲还是那座高大的山,健康坚强。

  直到2009年的一天,她突然得知,父亲最多活不过3个月,她才醒悟,“哪怕每次回去多聊一点他的‘胃病’,也许能早点发现。”陈女士说,我们总是习惯了让父母关心我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关心年迈的父母。

  “他经常说胃痛,手按的位置确实接近胃部,我竟然没有多问,甚至没督促他去检查。”陈女士红着眼睛哽咽地说,自从在医院工作后,她就很忙,每次回家最多只一晚。

  “每次回去说得最多的是我的工作,我虽然知道他身体不好,也催他看病,却从未亲自督促他,哪怕聊一下他的不舒服,也许情况就不会这么糟。”陈女士说,“工作是不能马虎,但关心不能马虎的。”

  后来,陈女士通过各方努力,为父亲做了介入治疗术,为父亲延长了三年生命。这三年,她格外珍惜,常常利用休息时间看望父亲,她再也不和父亲聊自己的工作了,而是主要聊他身边的事、邻居或朋友,“以前我们对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知道得太少了,聊多了才知道他喜欢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人聊天,吃什么样的水果。”陈女士感叹地说,但这一切都有点晚了。

【故事2】

来泉21年最久4年回家一次

【心声:孩子不能像我,至少一年得回家一次。】

  “将来,我的孩子可不能像我,至少一年得回家一次。”老赵今年46岁,安徽人,来泉州21年了,在交警部门上班的他,最久的一次,4年才回家一次。

  “1996年3月21日,我永远都记得这一天,挺后悔的,这是一辈子的心结。”那天是老赵父亲过世的日子,但他因为工作原因没能及时赶回家见父亲最后一面,“从他生病我就知道了,但是到病重、病危,直到去世,我都没能赶回去,唉。”

  2010年,因为外婆去世,老赵回了一次家,之后再也没回去过,“1996年到2010年,4年才回一次。”老赵说,好在他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老家,能陪着母亲。

  “父亲已经不在了,要尽可能多陪陪母亲。”老赵总这么想,但却总事与愿违,“难得有假期回去一次,更多的时间却是在应酬,一天到晚在外面走亲访友。”

  “这几年,倒不是我回家看她,而是她来泉州看我。”老赵在泉州成家立业,近几年,他的母亲每年来看他一次,住上一段时间,他在工作之余带母亲到处走走。

  “谁都想回去看看,但是没办法,主要是单位人员很缺,节假日想请假很难。”老赵希望,“常回家看看”入法后,单位能真正把探亲假给他,他就能有更多的时间陪母亲,“现在只能是经常电话联系,聊聊家常。”

【故事3】

出省做生意春节夫妻轮流回家

【心声:每次到村口,眼泪直打转。回家多陪父母。】

  陈先生的老家在安溪,一家三口远在河北石家庄,做茶叶生意的他们过年才回老家。为了生意,过年也不关店,夫妻轮流回家看望双方父母。

  “平时隔三岔五就打电话联系,但是人回到家里,感觉完全不一样。”和全国大多数的外出打拼人员一样,在外做生意6年来,陈先生一家每年只有春节时才回老家。

  “年年挤春运,票难买,买不到飞机票,就只好坐大巴。”陈先生说,回家一趟,坐完大巴再坐班车,到镇上还要搭摩托车回村里,到家基本快散架了。

  儿子今年8岁了,每年回去都要带上他回去给老人家看看,回到老家,那种感觉非常不一样,“每次到村口,眼泪直打转。”

  “每次回去要带很多东西,给家里买东西。”陈先生说,虽然每次回家,老人家都很心疼地说不用买这买那,但是他们可以感受到老人家那种欣慰之情。

  “年夜饭一定要在家里和父母吃,大年初一就去另一个家,和两方的家人都好好聚聚。”陈先生说,一年难得回去一次,“回家就多陪陪父母,亲朋比较少去走,而约到家里来,这样热闹,又能吃上父母做的饭菜。”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强热带风暴“温比亚”个头小 泉州阵雨被放鸽子
下一条:2013海都助学直通车启程 寒门学子盼您帮他们圆大学梦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