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良父子的“爱石说” 讲述泉州宗教石刻故事
吴文良当年在德济门遗址发现的这块伊斯兰石刻,如今被安放在清净寺内
闽南网4月19日讯 谁是中世纪“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最好的见证者?
是泉州大量的宋元石刻。譬如记录了泉州航海祈风典礼的九日山摩崖石刻,它是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证物。
这些曾饱经风霜,或遭遗弃、或被践踏的宝贵石刻,即将成为一部纪录片的主角。
这部纪录片,近日由鲤城区宣传部与开元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紧张筹拍,讲述泉州宗教石刻,及爱石人吴文良父子收藏、保护、研究石刻的故事。如果进程顺利,它将于第二届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推出。
他广泛交友搜集各地宗教石刻
泉州宗教石刻考古专家吴文良、泉州著名文史专家吴幼雄父子俩,对这些石刻付出了极大心血。
吴文良家在泉州县后街,生于清朝末年,1923年考入厦门大学生物系。当年,听取了两位考古学家张星烺和陈万里关于泉州考古学术的报告后,吴文良放弃生物专业,选择考古学,开始了一生的考古钻研。毕业后,他回到泉州当中学老师。
业余时,吴文良喜欢搜集和研究,古代侨居泉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等各国人遗留下来的宗教石刻,想解开中古时期泉州与海外各国的海上贸易、文化交流。
生性豁达的吴文良因为收集宗教石刻,交友甚广。1932年后定居闽南的弘一法师,就常到吴文良家拜访。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合适,廓而亡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1942年10月,弘一法师在泉州圆寂后,留下的这副遗偈成了吴文良与弘一法师等宗教界朋友坦荡心胸的写照。
抢救多处石刻 填补海交研究空白
九日山的摩崖石刻是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证物。
吴文良曾在《泉州九日山摩崖石刻》里写道:“因年代久远,苔藓封翳藤葛滋蔓。且刻字的摩崖石刻岩石均极高大,刻工又深浅不一,风化相当厉害,非用云梯攀登,仔细刮爬,字句每难辨认。”他多次爬上九日山,仔细校对摩崖石刻,详细考证石刻的时间、作者,为我们还原了这些被忽视的财富。
如今,镶在涂门街清净寺门楣上的那方石刻,也得益于吴文良的抢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吴文良在泉州德济门城墙拆毁时,发现了这方完整的石刻,上面写着他读不懂的阿拉伯文字。苦于付不起45美元,吴文良找到清净寺负责人,劝清净寺收购。
吴文良花了一生的时间,撰写了《泉州宗教石刻》,引起了学术界,乃至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著名考古专家夏鼐曾评价吴文良是“填补我国海外交通史研究空白的人”;当年,陈毅副总理出国访问时,还特意向吴文良要了8本《泉州宗教石刻》。
1969年,吴文良离世。儿子吴幼雄继承了父亲的信念,继续宗教石刻的考证、研究,进一步完善《泉州宗教石刻》,并于1991年再版。
父子两代人,花了78年的时间,才完成这本专著,为泉州地方史及海外交通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林继学 谢向明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