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世界闽南文化节 寻找戏神雷海青的“泉州坐标”

2013-04-19 08:43 来源:闽南网 0

罗东的坑口宫全景
罗东的坑口宫全景

雷海青墓与坑口宫仅百米之遥
雷海青墓与坑口宫仅百米之遥

相公巷内的桂香宫香火旺盛
相公巷内的桂香宫香火旺盛

  闽南网4月19日讯 相传戏神雷海青出生于南安,死后亦有衣冠冢。他给泉州留下了戏剧与信仰,成就了梨园、木偶、南音、高甲等。仅仅在泉州市区,供奉他的庙宇就有76座,占总数的11.19%。

  今年,泉州艺术学校、泉州市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泉州市奉圣宫文物保护管委会,将在今年6月中旬举办第二届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联合举办“闽台戏神田都元帅雷海青信仰学术研讨会”,弘扬戏神文化和精神。届时将有传统戏剧展演,还有台湾、金门、菲律宾的戏神信奉者赶来参加。

  借此机会,我们想从泉州地面,寻找跟戏神有关的足迹,记录戏神的“泉州坐标”。

【南安码头】

畲族人奉为族神

将重修庙宇供奉

  “雷海青是畲族人,我们世代供他为祖先族神。”南安码头坑内、丰联、丰美和铺前4个村庄,是畲族民族村,居住着大量雷姓畲族人,加上附近其他村庄共有7000多畲族人,占码头镇总人口7万人的10%。

  已退休的雷永锻,是原码头镇文化站站长,他就是坑内人。他说,村里的雷姓族人是明朝时,从泉州西门搬到南安码头的。当时,族人就建造了供奉雷海青的庙宇,最早叫武德宫,到了清代才改为圆应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八月十六,分别是戏神相公爷的祭日和生日,以前村民会举办很多供奉活动。直到“文革”时,庙宇被拆掉。

  雷永锻说,这几十年,虽然庙宇被拆掉了,但是,雷海青依然是村民供奉的族神,很多人在家中设有供奉神位。如今,村民正在把一栋明清老厝,改造成庙宇,到时也将把相公爷请进庙宇内。

【南安罗东】

戏神传奇出生地

一生忠义后人敬

  在南安罗东振兴村坑口,小溪环绕坑口宫田都元帅庙,两座小桥似飞虹般架水上。庙里供奉的就是戏神雷海青,民间称他为田都元帅,又称“相公爷”。据记载,坑口宫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上千年,是闽、粤、台一带最早供奉雷海青的祖庙。

  相传,雷海青是玉帝的三太子转世,因酷爱人间戏曲,玉帝准他下凡。降生时,母亲苏氏吃一麦粒后就怀上他,家人认为苏氏未婚先孕,出生后就将他遗弃,被一雷姓戏班捡回抚养。

  雷海青从小学习音律,对乐器颇有天赋,长大后被选入皇宫当乐师,演奏乐曲,深得唐玄宗喜爱。安史之乱,被安禄山掳到洛阳城。因不愿为叛军演奏,并拿琵琶砸安禄山,被他下令肢解示众。世人都因他的忠心不屈而崇敬他,唐明皇得知后传口谕封他“崇奉圣口谕”,民间开始建宫庙供奉他,称他为“相公爷”。

  田都元帅庙隔一条马路,就是“相公爷”的墓。村民介绍,当年雷海青遇害后,尸骨无存,族人为了纪念他高尚气节,就在宫庙附近建了这座“衣冠冢”。明代时,衣冠冢重修后,就一直保存至今。在“相公爷”墓旁立着两块石碑,分别是南安市政府及南安文管会立的碑记。碑上的文字记载,雷海青是南安罗东人。

【相公巷】

巷子或因其得名

每年诞辰戏连台

  在泉州市区,有条叫相公巷的古巷,巷名颇有几分雅趣。巷子宽约4米,长有200多米,连接着东街往广平仓。

  相传,相公巷的由来有三个版本,有人说因泉州第一个状元梁克家而得名,也有人说因巷口有供奉“相公爷”的桂香宫,还流传着“未星君”的故事。其中,“相公爷”的版本最广为流传。

  走进这条曲曲折折的古巷,许多古厝已被店铺商家代替,只有高高低低的楼房建筑和夹杂其间、残垣断椽的古厝。唯一能找寻到古巷历史的,就是巷口那座香火旺盛的桂香宫。

  每年,相公爷诞辰,桂香宫都会请来戏班,连唱好几天的戏。这时候,就是小巷中最热闹、最值得回味的时刻。(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林继学 谢向明 实习生 苏文标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吴文良父子的“爱石说” 讲述泉州宗教石刻故事
下一条:泉州多个小区绿地被占 无专项验收绿化质量难管控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