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闽南网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全省率先推进体育人才“一条龙”培养

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2025-04-28 10:28

  4月25日,记者从泉州市教育局获悉,泉州在全省率先印发《泉州市青少年体育人才“一条龙”贯通培养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公布首批87所试点学校名单(含校区、教育集团),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构建起“小学打基础、初中抓衔接、高中促提升”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此次试点以足球、篮球为首批项目,未来将逐步拓展至棒垒球、乒乓球、啦啦操等,计划通过两年建设周期形成可复制的体教融合模式。

  据介绍,《工作方案》明确建立“1所优质高中+3所初中+6所小学”的紧密型体育人才培养共同体。以高中为“龙头”定方向,初中为“龙身”强衔接,小学为“龙尾”重基础,三学段按体育运动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分层制定目标。小学阶段侧重兴趣培养与基础技能普及,初中阶段强化专项技术训练,高中阶段对接省级以上竞技赛事标准,形成“学段互通、课程衔接、评价一体”的立体化培养网络。

  下一步,泉州将推动与高校共建人才输送通道,探索“文化素质+专项技能”综合评价升入本科院校机制。

  市县两级教育部门还将建立“年度考核+动态淘汰”管理制度,重点监测学校体育场馆达标率、人才输送数量及竞赛成绩等核心指标。试点校需每年提交包含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校际交流记录的“成长档案”,连续两年考核不达标的学校将被移出名单。

  为强化体系运行效能,泉州市构建“教育部门统筹、学校主体实施、高校专业支撑、社会协同保障”的四位一体协作模式。近期,泉州市教育局将出台《泉州市青少年体育人才“一条龙”贯通培养试点工作管理办法》,明确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需统筹区域资源调配,试点校须制定跨学段衔接课程方案;同时引入教科研机构、高校专家团队组建“智库”,定期对训练计划进行科学论证。针对训练资源不足问题,鼓励试点校“共享教练员”,探索由体育部门选派专业教练驻校指导,并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试点校学生免费开放,破解“放学后无处训练”难题。(记者 黄晓燕)

  □海都时评

  关键得看“共享教练员”如何落地

  泉州在全省率先推出体育人才“一条龙”培养体系,试点校“共享教练员”,建立可复制的体教融合模式。体教融合喊了这么多年,泉州这次算是探出了新路。但要让这条“龙”真正飞起来,光有漂亮的招式还不够,得看内功练得如何,得看“共享教练员”如何落地。

  泉州这套“1+3+6”垂直培养体系,小学播种、初中育苗、高中结果的路径,算是摸准了运动人才培养的脉,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打通任督二脉”。乡镇小学请不起专业教练的困境,体育老师既要教跳远又要管课间操的尴尬,或许能通过跨校调度缓解。但需要注意的是“共享教练员”的含金量,别让好政策变成重点校抢资源的“遮羞布”。边远校能否分到专业教练?普通学生能否蹭到训练资源?这需要更细致的调配方案。还有考核指挥棒如果只看奖牌数量,难免催生“体育特长生流水线”。而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纳入考核,这个方向就值得点赞,毕竟体育教育的根本是育人,不是造奖杯机器。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加快补齐体育教育等短板,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有效控制近视率、肥胖率。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强健体魄,不仅需要“顶天立地”的冠军,更需要“铺天盖地”的体育人口支撑。体教融合从来不只是教育部门的单刀赴会,需要家庭、学生的配合,更需要全社会摘下“体育生等于差生”的有色眼镜。当运动场上的汗水与教室里的灯光真正交相辉映时,这条培养链才算真正贯通。毕竟,教育的真谛是让每颗种子都能找到自己的生长姿势。

  (白水)

频道推荐
  • 广东省江门市政府原党组成员、副市长李汉东
  • 广西通报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
  • 广州海关原党委委员、副关长刘小威被开除党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