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鲤城常泰街道“九十九间”洋楼见证陈氏家族赤子心

泉州晚报   2017-11-03 10:42

­  抗日救国 提供洋楼捐出驳壳枪

­  走进“蔗园”,庭院阁楼的红砖瓦墙间,星星点点分布着小圆孔,从内往外看,小圆孔却呈现“三角形”。原来,当年小孔的设计就是为了便于射击,用来防备土匪。

­  四座洋楼的主体是欧式风格,屋顶却是中式风格,颇像人“身穿西装,头戴斗笠”。据说,因为当时华侨在海外饱受欺凌,在建造房屋时,将中式屋顶盖在西式建筑上,以舒畅他们饱受压抑的心情,同时希冀祖国强盛。

­  这些建筑设计和传说,都昭示着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作为一名海外游子,陈正宗用积极的行动,奋勇抗日,抒发着自己的赤子之心。

­  抗战时期,他加入了中共晋南工委组织的“晋南联乡抗日自卫队”,负责财务工作,并把用来保卫“蔗园”的20支驳壳枪捐献出来。解放战争中,他积极支持闽中游击队和地下党的工作,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地下党,让他们住进了洋楼,躲避国民党搜捕。新中国成立后,四座洋楼还当过部队办公楼、学校及医院。

­  为善积德 几代人倾力襄助公益

­  “东平王格言为善最乐,司马光家训积德当先”,在“蔗园”门楼上,这副对联让人印象深刻。这也是陈乌生一家积极回报社会、济危扶贫的写照。

­  陈乌生在事业发达后,不忘回报社会。为解决陈氏家族及职员的上学问题,他在印尼泗水创办学校。同时,家乡及邻村前往印尼谋生者,若有困难,“信记”公司都会无偿提供住所及资金,帮助他们发展。

­  在父亲影响下,陈正宗也践行着“为善最乐,积德当先”的美德。听闻家乡斗南小学因经费欠缺,被迫中途停办,他挺身而出,独资续办,并改名为“紫南小学”。后因抗战爆发,家乡与东南亚联系中断,没有了资金来源,小学建设再次陷入困境,陈正宗三子陈炳灿变卖私人财物供学校维持生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紫南小学解决了斗南以及周边地区儿童的就学问题。如今,紫南小学已并入明新中心小学,五星社区办公楼正是紫南小学的旧址。

­  陈正宗的四儿子陈铁逵在印尼发达后也不忘饮水思源。据统计,自1985年以来,他为家乡的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捐资上百万元。至今,泉州六中依然矗立着他以父亲之名捐建的“正宗教学楼”。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南安开出泉州首份新版《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
  • 南安:力争 2026年底外贸企业超 1000家
  • 永春:引进农企促增收 打造千亩示范田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