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古早味花包 花甲夫妻坚守百年老手艺

闽南网   2017-06-15 08:19

  西街带我回家 NO.6

  老寿春花包店 郭淑贞

  闽南网6月15日讯 跨过新华路,沿西街缓缓西行。车声、人声依然喧闹,却多了更浓郁的古早市井味儿。西街370号老寿春花包店里,柳声志和郭淑贞这对老夫妻,从凌晨3点多开始埋着头忙前忙后。到早上7点多,店里的大蒸炉已热气氤氲,蒸出了当天最后一炉子糕粿。

老寿春花包店,或许是泉城最后一家可定制花包的店铺了

老寿春花包店,或许是泉城最后一家可定制花包的店铺了

  隔着这层摸不着的面食香气,你可以大胆想象:数十年乃至百年前的某个清晨,刚出炉的花包、寿桃、鸡蛋糕烫嘴弹牙,却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咬上一口。尝过真材实料的古早味,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长辈那么爱吃糕糕粿粿,而不是如今市面上高颜值的所谓“美食”。

01

  花甲夫妻 坚守百年老手艺

  没有悬挂各种“老字号”、“名小吃”的招牌,但这家老店在街坊邻居中颇有声名。逢年过节、婚丧喜庆,重视礼俗的泉州人所需要的各种糕粿,花包、三牲、五牲、寿桃、蛋糕,在老寿春都可以定制。比如花包,是婚礼盘担中的重要食物,传统的老酵母发面,花生碎、冬瓜糖、芝麻、白糖做馅,面皮正中盖上圆圆的红双喜。一口咬下去,香甜脆的口感瞬间让味蕾得到满足。

  老寿春生意挺好的,四邻八乡的客人都慕名前来。这也许是泉州城里最后一家可以定制花包、寿桃等各种糕粿的老店了。为什么不去争取各种“金字招牌”呢?提问的话音刚落,老夫妻竟都停下手头的活,异口同声地叹气道:“老了呀!”后代要不要传承?在花甲之年的夫妻心头,这是个不痛不痒的问题。“做糕粿也是门手工活,既不会饿死,也不能暴富啊。”郭淑贞感叹,“赚一万元,那就得卖一万个糕粿。手工吃不通啊!”

  支持老夫妻撑下去的理由,就是把爷爷柳寿春创办的这家花包店,尽可能地延续下去,哪怕多开一天也好。当年,店铺传到郭淑贞公公手上时,大家已开始称它为“老寿春”了。郭淑贞娘家住在柳家隔壁巷子曾井巷,早年母亲去世,她12岁就外出卖菜挣家用。做事利索的小姑娘很得老柳家的欣赏,便几次三番托人去说媒。1979年郭淑贞嫁入柳家时,爷爷刚去世不久。老柳家不知是否有意,自爷爷和公公淡出经营后,便将这传承的事交给了手脚麻利的媳妇。

  丈夫柳声志以前跑车当司机,清晨出门前会帮忙把和面的辛苦事做完。“我喜欢拼了命地把活干完,再舒舒服服地坐着休息。”郭淑贞笑道,自己性格要强,事情没做完就总挂着心。柳声志退休后也全心投入老店,夫妻俩一起把生意做得妥妥当当的。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将在
  • 泉州调整防“丹娜丝”台风应急响应 从Ⅲ级
  • 黎明职业大学退役大学生实践队开展暑期社会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