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旧馆驿26号 一方古宅照见多元文化交融
吴东权租住的旧馆驿26号,有四户共居
91年生吴东权
老宅旧居改工作室 艺术安身寄“半涂”
第二次来到刘宝珠家,无意中开启一扇窄小的木门,她带着我们“穿越”到另一个世界。开门的,是一位穿着棉麻质地宽大衣裤的男青年,头发整洁,双目有神。
他是吴东权,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漆艺与木工艺专业,作品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这个空间是他租下正在改造的工作室,名叫“半涂”,半是指漆器创作一半靠天一半靠人,因为漆的变化,温度和湿度不容易为人所掌握;涂是指动作,速度感,也传达一种从容的状态。
这里是没有任何标志的领地。“你们来了,就当作是缘分吧。”吴东权说,他向来是婉拒媒体采访的。在这里,他要过半隐居生活,恣意挥洒灵性的创作。对他来说,更像是一种“孤芳自赏”的空间。
学艺术的人,对空间美感格外讲究。吴东权说,老宅安静,无人打扰,他开始给工作室做空间设计:木地板的一千多个螺丝钉,是他亲自用电动工具拧上的;小型展厅里的窗户,是他亲自用材料喷好的;泡茶时量茶用的茶则、茶盘,是他亲手做的……
吴东权是南安霞美人,想在泉州设个工作室,要么在清源山某处,要么就离寺庙近一点。经人介绍来到旧馆驿26号后,便做了留下来的决定。
人生是段旅程,创作艺术也是如此,每件作品自身也是一段个人旅程。吴东权在小展厅里摆上自己的作品,比如入选过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大型漆画《有五个圆和一条红线》,表达的是“战争与和平”的理念;用两年时间制作出来的漆板,可以作为摆设,也可以当作茶盘,一些小型的漆器皿,精致而美好。
吴东权的作品在去年国庆节古城“润物无声”系列展览中,在肃清门广场旁的展厅展出过。他说,自己并不在乎出名与否,旧馆驿的空间“只是自己玩的地方,就这样简单”。
旧馆驿26号里,有四户共居。吴东权为这里注入了年轻人的活力和生气,与长者们共处和谐。比如他去古玩市场淘来一尊观音,邀请一墙之隔的刘宝珠看。婆婆很热心,第二天把存放在箱底的滴水观音找出来,盛情地要送给年轻人。还有另一位邻居,见吴东权从外面买来一棵榕树盆景,嗔怪他:“你还买榕树啊,我送你一棵啰!”说罢,拿来一棵树龄二三十年的盆景。
老宅里的安静让吴东权陶醉。不知道未来怎样继续,不过近几年,他还打算在这里好好创作。
征集令
古城故事多
你也来说说
古城升级改造,急需同步寻找并记录一批可以用来解构、丰富、滋养古城的人文故事。
征集范围限定为泉州古城,可以是爷爷奶奶讲述,也可以你帮忙转述,或者你直接推荐身边有故事的老人。内容不限,可以是家族背后的故事,你从小成长的那条街的故事,抑或是一些记忆中关于泉州古城的残本断章,厝边邻里口口相传的,乘凉时唠叨的……
记不清,也没关系。我们成立了专家顾问组,请来《泉州文库》修编负责人杨清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研究员李玉昆、泉州市非遗中心专家许进中、泉州市鲤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吴英明、鲤城区文化馆副馆长周琼琼、鲤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许长锋等6位专家,为不清楚的历史做辨析和把脉。
你可以通过这4种渠道联系我们:致电海都热线通95060;关注微信公众号“海峡都市报大泉州”、“花巷”后留言;古城邮箱guchengqz@126.com。(海都记者 吴月芳 田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