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田巷:曾经“吃穿一条巷” 今存古井话沧桑

泉州网   2016-11-25 09:46

­  瘟疫猖獗 先贤议请王爷巡境消灾

­  前田宫主祀康保裔、周铭中两位王爷的历史由来,王福是从《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鲤城卷)》一书中翻出的。书中记载,清光绪年间,本境曾一度瘟疫猖獗,村民受染致命。为祈求平安,先贤允公议请四尊王爷巡境消灾镇瘟疫,以保此一方安宁,乃从晋江古坑分炉而来,于泉州南门临溪第三码头边立后山四王府宫供奉四大巡——康保裔、玉公辅、李大亮、周铭中,四神灵为真武帝君玄天上帝麾下三十六天将中的四位君主。此后,县后街也立庙供奉康、周二位大巡。

­  几位老人回忆,当时二王庙就在如今泉州市公安局附近,庙内二王爷英明神武、嫉恶如仇,“居民家中失窃、作恶,也会到庙里敬奉神灵,祈求家宅平安、顺遂”。而此时,前田巷内设观音宫,两宫庙并无相连。直至民国期间,县后街一带建泉州监狱,康、周二王庙才迁至前田巷观音宫。之后,原本沿东街而立的观音宫也几经变迁,更名前田宫,搬至前田巷内。

­古井“前田甘水”从不干涸

­  几番变迁 曾前沿东街背靠古井

­  巷中老人、64岁的叶颂华还记得,当年他的爷爷正是前田宫守庙人。十一二岁的年纪,他还曾随爷爷到庙里,帮爷爷打扫神坛。

­  彼时的前田宫,正门朝东街,后门连着前田巷,呈长方形,一进大门,一角还嵌着临家乡民的房子,生活人家、民间信仰密不可分,融为一体。庙是砖石结构,墙壁上不乏山水画和人物雕像,最让当时还是孩童的叶颂华们印象深刻的,是庙中还有一阁楼。平日里,守庙人就住在阁楼。

­  叶颂华回忆,1996年东街拓改,前田宫搬迁,进一步隐进寻常居民家中。直到今年5月份,附近善男信女捐资,前田宫得以重建。

­  如今,康周二王爷、观音像都寄在元妙观,雕梁画栋的前田宫也用自己的一砖一瓦,静静写着新的篇章,新的故事。

­  前田巷12号

­  “前田甘水”附近曾有织布局

­  “前田宫后门一出来,就是‘前田甘水’,那口水井从来不干涸,附近居民饮用水、洗衣服等都在井里取水。前田宫内供奉观音的鲜花,也从井中取水供养。”叶颂华说。

­  这口古井位于前田巷12号民居前,井口外八卦内圆形,井身刻有蝶恋花、八角亭等图案,上书“前田甘水”。

­  叶颂华说,上世纪90年代,东街拓宽改造,前田巷很多民居被拆,唯独井和前田巷10号古厝留了下来。

­  资料记载,1920年即民国九年,周文裕、陈登波合资在前田巷开设人生织布局。“织布局就在我家隔壁,也就是前田宫旁,老板娘是我爷爷的干女儿,如今他们的后人定居香港。”叶颂华的印象中,织布局只开了几年,后来一度演变成泉州聋哑印刷厂。

­  叶颂华说,儿时的前田巷并不宽,两侧住有二三十户人家,但巷头有大米厂,巷中有织布局,可谓吃的穿的应有尽有。

­  【拾遗】

­  近代名人陈祖泽 著有《温陵探古录》

­  85年前,一本在海外出版的第一本宣传泉州的小册子《温陵探古录》,在东南亚华侨中引起强烈反响。这本书作者陈祖泽(已故)是前田巷人,他的父亲著有《温陵岁时记》,祖父陈钦尧是名塾师也是位诗人。

­  陈祖泽十分熟悉泉州地方掌故,而且口才又好,经常为青少年学生“讲古”,传播泉州历史文化。1926年,陈祖泽任晋江涵口乡紫峰学校校长,翌年南渡菲律宾,受聘为菲律宾马尼拉《中西日报》总经理。在菲律宾期间,思乡忧国心切的陈祖泽,回忆写下家乡泉州的风物,如四楼、东西塔、新桥、威远楼、紫峰先生读书处、不二祠、城市考古等。

­  现代作家郁达夫看了陈祖泽奉赠的《温陵探古录》后,写下脍炙人口的七律诗《咏泉州》。

­  观音龛前井 坊间名曰“生死井”

­  巷中曾有另一口古井,即前田巷内观音龛前的中型井。俗传从前一小孩见井内有鬼捉活人,分发各种牲畜头盔,催新鬼魂轮回投生,趣呼曰:“给我一个。”鬼给以猪头盔,该小孩至家立毙。其母向巫婆求救,巫婆教其击毙刚生的小猪群中有白尾巴者,该小孩复活。故此井名叫“生死井”,并流传“前田观音——好歹心”的歇后谚语。

­  宋代御史第 故居前立石牌坊

­  玄妙观前街、靠近前田巷处,曾有一座古大厝,名曰杨注御史第。杨注是宋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曾任广东道监察御史,里人在他的故居前立下一座名叫“绣衣坊”的石牌坊。(记者 张素萍 许钹钹 王柏峰 文/图)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鲤城签约11个项目!总投资超40亿元!
  • “海丝之路 惠安之约——惠女繁花胜似锦”
  • 人气再创新高!石牛山景区“五一”假期客流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