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深读:问诊中山南路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中山南路:如何腾笼换鸟?
中山南路承载的泉州文化之美
今年至今6次火灾,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街“泉州中山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南路这段时间以颇为尴尬的方式频上头条。
中山路的保护与发掘不是一个陌生的议题,尤其是在市政府成立泉州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协调组和运营管理公司后,相应的保护措施不断推出并细化完善。眼下,鲤城区已经行动起来,而从更远的规划中,中山南路的业态调整,也势在必行:随着海丝申遗的推进,泉州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海内外游客走进中山南路,我们展现的泉州特色是电动车?而火灾更暴露了另一个重要问题:在保持骑楼古建筑外观前提下,处理老化线路,已经迫在眉睫。
腾笼换鸟,这是中山南路长期以来的梦想,而眼下,是最为紧迫的时期。
整治线路老化
“尽最大的努力做好整顿工作,避免火灾再次发生,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鲤城区安监局局长杨惠耀这段时间也经常不定时到中山南路,除了了解大排查的进展,也是为了更多听取房主、商户对整改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中山南路火灾频发,鲤城区政府已经确定了几项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比如更换老旧线路、拆除移动线路、每户安装至少一个漏电保护器,从店铺内部着手;加强对用电大户的监控,一旦发现异常,马上到现场查询处理;推动一家店铺做装修示范,今后从电线选用、阻燃材料、内部格局等方面提前介入,提出规范性要求;社区的微型消防站,从人员到装备,都勤查勤练,发现火情第一时间处置。
不管如何,这一轮整治,电动车店都是重点对象。杨惠耀介绍,除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发现违反安全生产法的问题,电动车店将受到顶格处罚;至于整个中山南路的线路安全,由于电动车店数量占比很高,也需要承担更多的整改责任。
供电部门在十多年前就对中山中路进行过10千伏电缆入地、0.4千伏低压线路电缆化改造,消除了公共线路的安全隐患。今年年初,想在中山南路复制这一做法并进行勘察设计,近期计划将再次向省电力公司申请立项。国网泉州供电公司称,该项目涉及电力线路改造费用大概300万元,但只是其中一块,整个工程开展的其他费用肯定不止于此。
杨惠耀认为,若各方一起努力,推动这个项目列入为民办实事,也是给中山南路一个交代,“从长远看,腾笼换鸟的业态改变,当然是好的。无论如何,保护好这个‘笼子’,最重要。”
业态契合古城
海都记者了解到,2014年,鲤城区政府曾与泉州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具体接洽,表达了将电动车市场进行整体搬迁的期望,希望刚成立一年多的协会发挥作用。
鲤城区商务局局长刘勇向海都记者证实了此事,“当时东亚文化之都各项工程正在推进,作为连接天后宫和府文庙两大景点间的通道,中山南路大量卖电动车、五金的店铺,一是与文化旅游城市的定位不相符,二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不利于保护骑楼老建筑。”此外,电动车店长期存在占用人行道甚至部分车道,影响了文明城市的创建,每逢检查都是老大难,搬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
一旦整个电动车行业整体搬迁,将引入哪些业态,激活中山南路?刘勇介绍,当时还有一些文都项目可以备选,但是后来由于店主搬迁意愿和提出的扶持要求等方面有分歧,就搁浅了;去年确定要建设闽南文化生态园之后,就纳入到这个大的项目拼盘作统筹考虑,作为主管商业的部门,也综合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刘勇认为,中山南路要“从里到外”符合古城文明形象:店内提供的服务,要具有闽南风情、泉州特色,而不是放在哪个城市都有的业态;店外门面的形象,保证骑楼外观、装修特色的同时,不会占道设摊,有干净整洁的步行通道,让市民和游客都能走得心情舒畅。
承担连接功能
实际上,中山南路的保护与发掘,一直都是当地政府密切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
“整个古城推进全域旅游,就是以点带面、串线成区,中山南路是很重要的一条线。”对于中山南路的未来业态,鲤城区副区长王江涛介绍,总体规划由市里统筹实施,这些年作为城南片区复兴的重要一部分,相关工作都在推进。
海都记者获悉,早在2010年泉州市两会,就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建议,把中山南路建成步行街,全面复兴城南商业圈;2014年鲤城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重点推进中山南路和聚宝街的保护性改造,规划建设“泉州闽南文化生态园”,打造闽南文化生态、海丝文化遗址、东亚文化之都民俗风情的活态展示街区。
“聚宝城南·泉州闽南文化生态园项目启动以来,前期工作已基本就绪,鲤城区主动结合市级保护整治思路,融入市级古城保护复兴的总体规划中。”王江涛透露,一些活态的闽南文化,将在这个片区集中呈现,除了核心区域和景点的打造,更需要打通对外的通道,中山南路就能承担连接城南片区到府文庙片区等功能,肯定要高起点、严要求推进改造。
尝试“差异化”
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市人大代表王伟明曾长期在中山路一带工作,对中山路20多年以来的变迁有切身体会。他建议,对中山南路的发展路径做高端化精细化研究。
他认为,目前中山南路与北路可谓“冰火两重天”,北路是繁华喧闹,南路是荒凉寂静。根据目前的情况,南路的发展模式,不易也不宜复制北路模式,要走“差异化”。
首先是将现有的街容街貌保护好,不轻易做大动干戈的整修。利用它的古朴特色,发掘“荒寂”之美。当年张贤亮建西部影城,主打的品牌是“出卖荒凉”,中山南路的现实也具有荒寂之美,可以做足“乡愁”“怀旧”文章。将它打造成吸引海内外泉州人前来回味乡愁之处,吸引外来游客来此品味慢生活并发思古之幽情,吸引影视制作公司,将其作为反映怀旧题材的拍摄景点,借助影视传播增强中山南路的魅力,提升品牌价值与影响力。
其次是密切结合泉州海丝申遗,谋划南路街区的业态模式。合理布局与海丝文化有关的经营项目,如茶文化、南音、陶瓷、香道、旅游纪念品、风味美食等具有浓郁泉州特色的店铺,让古老街道成为承载海丝底蕴的标杆,焕发活力、造福于民。从长远计,要设法引进富有实力与资质的开发商,精心打磨,使之成为一处别具特色的泉州新天地。
三是始终保持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与敬畏。在规划设计与推进南路的改造与提升过程中,学习借鉴国内外改造传统名街的成功经验,征集各方专家意见,广泛征求民意,尽量不走偏路,不犯颠覆性的失误。(本期执行 记者 徐锡思 陈建辉 摄影 田米 编辑 沈桂花 陈世国 视觉 龚长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