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深读:问诊中山南路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闽南网   2016-11-21 08:48

 电动车行业 曾试图整体搬迁

中山路一家电动车店火灾过后的情形

  中山路一家电动车店火灾过后的情形

  保护骑楼,一场整治风暴,正在中山南路展开,电动车店是重点排查对象之一。

  中山南路分辖临江、鲤中、海滨三个街道,鲤城区安监、消防、电力等部门都派出人员,由辖区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带队,三组人马进入中山南路,挨家挨户检查,重点就是电线和电力使用。

  这次整治,不可避免地触动了电动车行业的敏感神经线,两年前整体搬迁的构想和努力,面临被再次激活。

  寻找“电老虎”

  11月14日上午,大检查开始,连续5天,发现的问题远比想象的多,“线路老化”有了更生动的真实故事,也更让人深感触目惊心。

  打开电表箱,乱得跟蜘蛛网一样,电线布满灰尘、脱皮裸露;老旧的铝线和新装的铜线,用黑胶布随意裹着;移动排插四处乱挂,周边就是衣物、废纸等易燃物;店内装修用木材墙板,旧线隐藏在内侧,木板挖个洞装上开关;大多数店铺没有安装漏电保护器,甚至还在使用老旧的“闸刀”……

  这些问题,之前电力部门其实已有察觉,也自行做过调查,但这一次由鲤城区政府出面组织的大排查,力度更大。“我们把店铺近几个月的用电量刷出来,随身携带,用电量大的重点检查。”电力技术人员陈志加跟同事带着检测设备,这几天都在中山南路。

  对电动车店的检查,有发现什么问题吗?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综合分析。海都记者查看用电量表单发现,大多数商户用电量在300千瓦时到500千瓦时之间,就从中随机选择了10个8月份用电量超过1000千瓦时的,根据门牌号实地走访。

  有2个门牌号一家生鲜超市共用,1个门牌号是眼镜店,1个门牌号是鞋店,1个门牌号是已关门的奶茶店,另外5个门牌号都是电动车店——其中1个门牌号的店面已经关闭,不过,海都记者查实为一家电动车店的仓库,主要是用于存储电池,也需要检测和维修。

  电动车店,到底有哪些跟其他店铺不同的用电之处?海都记者随检查组走访了数十家,发现除了共有的照明、空调等,大多数会有较多的移动排插,给轮胎打气的空压机,有现场维修的还配备了充电设备,提供配件和专门维修的店铺甚至有切割机。

  曾经想离开

  尽管暂时没有权威定论,但是受到各界聚焦甚至质疑的电动车行业,对这条街的感情,显得非常复杂:从现状看,“买电动车,到中山南路”的品牌已经在市民中形成,舍不得走;从长远看,有种种理由显示,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中山路,卖电动车并不适合。

  这种纠结,作为行业协会会长的高英超深有感触,“眼前当然要顾,但是肯定要考虑长远”。他说,早在2014年,协会就去寻找过场地,希望能形成一个专业市场,整体搬迁。

  搬迁的第一个理由,就是这里的房子太老旧了。“线路老化这种问题,也不是这几年才出现的。”他分析,中山南路历史悠久,受到保护严格,因此要修缮翻建也很麻烦,很多房主都没实际去做,因此只会越来越老旧,土木结构年久失修早晚会出问题的,“就算现在还撑着,过5年呢?过10年呢?”

  搬迁的第二个理由是日益水涨船高的租金。“上世纪90年代,据说每平方米才5块钱,租来做仓库的。”在中山南路开了十几年电动车店的陈文吉,也是协会创始人,他现在每月要交几万元租金,估算现在每平方米租金要50元到80元之间,这几年随着市场的逐渐转暖,中山南路店租一路看涨。

  还有一个原因,从上一级经销商或厂家购进电动车,都要用大货车运载,但是中山南路是限行的,往往只能在夜间或大清早装卸。“一是很辛苦,二是有时候运输车时间很随机。”高英超感慨,有时候为了能顺利装卸,到处找人不说,慢了些把路堵了还会被骂。

  难题很现实

  不过,2014年的整体搬迁,在找了一些地方之后,很快就搁置了,至今暂无下文。

  原因很简单,一是并非每个店主都能看得那么远,况且很多人就是冲着中山南路已形成电动车市场,才过来捞一笔的,挪地方显然不符合他们的利益需求;二是整体搬迁会增加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让协会在全面动员之前,也得思虑再三。

  “整体搬迁肯定会有损失,主要是两个:固定客源和店铺装修。”高英超分析,泉州市并非只有中山南路一个地方在卖电动车,只能说是比较集中,很多市民慕名而来,如果没有看到店铺,可能就到其他地方买了,不一定会到新市场去。此外,新市场要入驻,都要装修,花一大笔钱,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挣回来,所有人都担心这种风险。

  这些问题,两年后的今天,依然无法解决。“最大的问题,就是分成两个市场,但两个都做不起来。”作为会长,高英超也要有足够的支持,才可能说服会员整体搬迁,现在明显没有合适的契机,因为客流量要形成很难,但散去却很简单,没人愿意冒险。

  搬到哪里去

  当年,协会考察过的新门街,后来被整体租走了;考察过的城东火车站,如今已经成了物流园;浮桥、北峰等地方,也没了下文。

  “固定的场地,2万到3万平方米,就够用了;政策的支持,从装修特别是租金给优惠,给商户吃定心丸。”高英超跟协会其他人也讨论过不止一次,但是很难达成共识并得出结论,暂时只能选择按下此事,因为这几年关于电动车政策的变化,也让他们有点摸不准。

  陈文吉在中山南路卖电动车的时间,比高英超更久,因此对业态变迁也更熟悉,“原本都是卖自行车,2000年前后突然有人卖电动车,挺挣钱的,很多人就跟着开始卖,到2008年前后大量涌入,整个市场才慢慢形成。”他说,这几年对超标电动车的政策变动,使得店家更谨慎:如果今后全面限行或限购,在哪卖电动车,结果都一样。

  当然,作为行业的老兵,高英超和陈文吉对这个行业的未来,还是持看好态度,“毕竟这是市民出行的便利工具,只要在环保、安全等方面没问题,生意还是有得做”;从长远看,要想让这个行业存在并发展起来,一个专业市场是必要的,只是还得再找找。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国网泉州供电公司:电力护航戏剧周千年戏韵
  • 看见惠安|遇见最美海岸
  • 鲤城签约11个项目!总投资超40亿元!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