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深巷里的上海名伶:戚美茹京角名号“小粉牡丹”
16岁时的戚美茹
最后一朵在世的“牡丹”
牡丹团的最小成员“小粉牡丹”就是潘嘉雯的奶奶戚美茹,也是目前唯一还在世的一朵牡丹。嘉雯说,奶奶13岁登台,跟着她母亲粉牡丹学习,以青衣花旦为主。
她奶奶1米68的身高,为保持身段,体重一度只有90多斤。每天都要练习各种杂技柔术,滚翻、手翻也都要会,戏多的时候,背台词背到半夜,连喝杯水上趟厕所都不敢去。
1955年,厦门京剧剧团聘请戚美茹从上海来做特约演员。特约演员的费用都很高,一般是请来救场的。那时,戚美茹的工资都得按天算,一天7块钱,不像其他演员是按月算的基本工资。她在厦门、漳州三天三夜打炮戏,意思是拿出自己的主打曲唱三天三夜。这样三天戏唱下来,有时候一个戏台就可以重生了。
很多人从厦门鼓浪屿坐船去岛内看演出,因为赶不上鼓浪屿最后一班轮渡,最后只能住旅馆过夜。那时候愿意花钱住旅馆,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了。
不过当时在福建演出只写着上海特聘演员,当地人并不那么了解上海的牡丹姐妹们,南京安徽上海一带比较了解。所以即使奶奶离开上海,上海周边有些地方戏台仍然打着“小粉牡丹”的旗号。
奶奶嫁给
当编剧的爷爷
嘉雯的爷爷叫潘炳权,泉州人,在上海戏曲学院读的编剧专业。她奶奶来福建演出时,爷爷刚好在他们剧团当编导,两人便相恋,1957年在泉州结婚。
嘉雯听奶奶说,后来,剧团几朵重要的牡丹远嫁海外,国内局势变动,一时间上海所有的剧团都下马解散,家里被一扫而光,家道开始中落。外曾祖父在上海生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靠奶奶在福建和云南的演出维持。
1964年,福建剧团也纷纷下马解散,爷爷不愿奶奶再抛头露脸,再加上奶奶专攻的京剧和泉州的主流剧种不一样,奶奶便逐渐退居幕后,收起“小粉牡丹”的名号,基本告别了她的戏剧人生。爷爷也从编剧的身份,自学成为一名工程师,曾任泉州风景园林设计室总建筑师。
潘嘉雯从小跟奶奶一起生活。小的时候,奶奶就会教她走猫步,翘兰花指。但这只是奶奶失去舞台之后聊以自慰的一种方式而已。其实她常跟嘉雯说的话是:“太苦了,别再走戏路那条路了。”
每次跟奶奶讨论到家族的兴衰,奶奶都难掩伤痛。她说,虽然记忆有些零碎,但辉煌转向衰败的一幕幕,仍历历在目,伴随了她的后半生。
嘉雯长得跟她奶奶很像。她坦言自己并不喜欢戏剧,但她很喜欢把奶奶三四十年前的衣服拿来混搭着穿,也总能穿出那个年代的味道。有时候那些新潮大胆的服装搭配,普通人并不容易接受,但近80岁的奶奶却能欣赏并且夸奖她。(海都记者 陈秀洪 王金淼 吕波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