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新型养老模式:养老不离家 服务送上门(图)
护理员定期上门为瘫痪的丁老伯按摩 (林劲峰 摄)
建议
加强心理疏导 服务应走专业化道路
张秀云教授表示,有子女在外地工作,因为工作繁忙对赡养父母有心无力,居家养老服务一定程度上了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同时,这也是国家不断优化发展养老模式的一种积极尝试。张教授认为,未来应增加技术和专业水平的要求,除了家政服务,还可以给老人提供保健服务,在心理上对老人进行疏导。
泉州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徐莉教授表示,早在两三年前,上海、宁波、北京等城市就先行推广了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已经积累了不少优秀的经验,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模式。居家养老服务是大势所趋,政府扩大服务的范围和力度还有很大的潜力,新型养老模式刚刚在本地展开,开始一定会遇到困难。对于护理员流动性大的问题,政府可以和高校定向合作,培养稳定和专业的护理人员。另外,更应在制度上进行规范,让护理员在服务时有规可循。
徐教授建议,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一定要走专业化道路。当前养老市场良莠混杂,政府对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和人士应有专业资质要求,例如管理人员须有社会工作师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的职业资格才能上岗,护理人员应掌握相对应的医疗知识、保健知识等。其次,居家养老服务应建立监督和反馈机制,对服务人员有所监督的同时,也通过双向反馈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
徐教授认为,当前受惠的老人分类不够细化。在未来的政策推行中,针对老人的不同情况和需求,可以推行不同档次的服务,如按照政府全包、政府半包、政府补贴等模式分类,并开拓居民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渠道。此外,相对于城市,政府更应着眼于养老问题更严峻的农村,在政策的实施上避免城乡差异的进一步扩大。
陪老人聊天也是护理员的重要工作 (王丽虹 摄)
相关链接
国外也有“居家养老”
瑞典养老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和老人公寓养老。在瑞典,在养老院养老的一般是基本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孤寡老人。虽然养老院硬件设施一应俱全,而且从吃饭到洗澡都有人照料,但由于缺少人情味,瑞典老人不到万不得已一般是不会住进养老院的。
在德国,进入“专业护理老人院”是老人们最普遍的一种选择。这些养老院拥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设备和人员管理方式。近年来,德国兴起一种名为“老年之家”的互助养老方式。一些害怕孤独又不愿意去养老院的老人自发组建自己的小天地,在“老年之家”中,成员共同分担家务,互相帮助,一起参加社会活动,让老人远离了孤独,也体会到了家的温馨。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递进,如今英国已出现一些“老年人城市”,如贝克斯希尔、海斯汀、伊斯特邦等,这些度假城市风景如画,吸引退休的老年人纷纷迁入安度晚年,城市中老龄人口已占20%—50%。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及已经形成的“老年人城市”,英国政府采用了“社区照顾”的模式。所谓社区照顾,是指在社区中由社区各类人士合作,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照顾,以求在社区环境中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报记者王丽虹 谢宜萱 实习生林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