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少林寺开启新海上丝绸之路禅武交流通道(图)
天王殿和钟楼、鼓楼。
《道光晋江县志》卷69载:“镇国东禅寺在仁风门外东湖畔……明宣德十年重修,后废。僧人修其旧址十分之一,兼祀知县彭国光,以彭曾为憎复寺田也。”已故泉州文史名家陈泗东先生曾称,“可见现代的东禅寺规模只有古代的十分之一而已”“……东禅寺的范围几乎包括现在的东禅自然村,如此推算,整个少林寺地占三岭,陇田百顷,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清代蔡永蒹的《西山杂志》转引唐《闽中记》云:唐龙朔元年(661年)以前,“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少林寺十三进,周墙三丈,陇田百顷,树林茂郁”“天坛傍少林寺,智空禅师拜会王太守,立于天坛”。 对于泉州少林寺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有了更具体的描述。
武僧表演“七棍排打功”,头部、双臂、双腿、腰部受木棍打击,七根木棍均被打断。
史书文献记兴废
民间一般认为,泉州少林寺是曾救援唐王李世民的智空所建。自唐龙朔元年(661年)前后,“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秋诏焚少林寺”,1100多年间,泉州少林寺历经了三兴三废的磨难。
传说,智空(字道广)系救唐王而闻名的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其入闽,为闽武僧之始,传十二门徒,有力能擒虎、善挟千斤之鼎者,有能执千斤之弩、能舞百节链锤、飞行迅速者……
《闽中记》载称:唐天佑元年(907年),“少林寺反王审知附梁,被毁”。南宋施梦说的《东鲁诗集》也称:“少林寺宇筑清源,十进山门万丈垣;百亩田圆三岭地,千僧技击反王藩。” “王藩”即指闽王王审知。王审知毁泉州少林寺,是该寺的第一次被毁。
《西山杂志》载,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诏修泉州少林寺,此为泉州少林寺的第二次兴起。北宋刘昌言诗:“遗迹清源兴国建,泉南到处少林风。”不难看出,泉州因有少林寺的存在,而使得练武之风盛行。南少林武术融入了闽南人的尚武精神,饱含着地域浓郁的人文精神。它以正义气节为内核,崇尚诚信,坚忍刚韧,爱国、爱民族、爱乡。以武悟道,以武载道,修身强魄,弘扬国粹。“泉南到处少林风”,体现了古城泉州独特的魅力。
《西山杂志·统志》载:“宋景炎元年(即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寿庚之降元。少林寺长老元妙……俗称赵孟良……(元兵)追至少林寺……先行奇握温斯也,凶残成性,挥令冲少林寺,激起千僧之愤也。刀光剑影,以一当十,元兵尸横清源城东,枕骸遍野。唆都至,发矢,千僧毙焉,存者百人……亡入德化(戴云寺)。”此为泉州少林寺第二次被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