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地名记忆:老屋我在这里寻找 在这里失去(图)

2016-04-14 09:54 来源:闽南网 0

林世铨(洛江区作协主席)

林世铨(洛江区作协主席)

  (三)双叠池

  清明给奶奶扫墓。奶奶墓地的左侧有两个池,兴许先前是一个,因公路横穿一分为二,公路上边一个,我们叫它柴桥池;公路下边一个,我们叫它新池,大家简便地管它们叫双叠池。

  等待哥嫂们割柴、捡乱石的工夫,我直起腰身,已不见了碧波荡漾的双叠池,以及风起了池水发出的噼啪噼啪乐声。替代的,是散见的楼房、厂房,还有夹杂着新动工的机器声。

  问二哥:“池呢?”

  “填了,都好几年啦!”

  “都填了?”我有点不解。

  “都填了。”

  先前农人离不开田,田是赖以生存的根本。几年前,不时听说,很多农田抛荒,农人自我安慰,谁守在田里谁穷谁饿死,可能因此池不池的,无所谓,任人填埋任人废弃。

  想起当年一分一厘地开荒,一戽水一戽水地争抢,冷冬,深夜,还不时瞧见为了多抠出一眉栽种沟边豆的田埂跟邻里争得面红耳赤,如今……

  可惜了,那莲花,那水田……

  大哥多年来东走西去,也早从田里退休了,看得开:“也没什么,谁还种那些田呢!随便出个门,只要愿意,只要不怕苦,一个月抵得上一年的田里出产。”

  二哥附和:“看看,随便到鞋厂,一年下来,年轻有技术的,五六万;中年老道的,四五万;再不济,没技术的也三两万,田里哪有啊!”

  三哥更直白:“谁不想富起来?现在机会来了,到处工厂,到处作坊,谁还当农民,难听,也没钱,穷。”

  三哥跟我一道放牛五年,后来,我读书,考学,工作,他跟牛一起守在田里,生活,劳作。才几年,居然如此放得下,不当被人瞧不起的农民?那怪啊,好好的两个池塘,生命的池塘,孩子们暑天里凉爽而快乐的池塘,片刻间消失得无踪无影,没有一丝一毫的伤感,而是无数的理由宣判终结,不顾塘里的莲花、鱼儿,成片成片的稻谷,麦苗……

  我知道,池的消失,先是公路,即罗马公路的加宽,裁弯取直。大嫂说:“大家都图个简便。”是啊,路通了,直快,出门简便;池塘没了,地荒着不伤心,情感上简便;粮食没了,买,果腹简便。

  我有同感,不是一般的同感,而是有同音词所包含的那层意思——痛感,淡淡的。

  (四)溪水·榕树

  有水必有树。灵气。

  在老家,社公宫前有条溪,就叫社公溪,不知因了宫而叫,还是因了溪而名。恐怕没人计较。

  那时天一热,大人孩子都下溪,凉身是一乐,摸沙螺又是一乐。特别是我们这些孩子,放牛时把牛一拴下溪,放学后把书包一撂也下溪,往往浸泡到手脚都变白了变皱了才肯上岸。

  那时的溪水清澈,不说发大水了给冲洗,就是平日里也能自动冲洗,上游的水洗下游的溪,即便山洪暴发,没一两天自然平静。妇女洗衣,男人洗身,一应自然。

  溪的左岸,社公宫边上有两株榕树,盘根错节,是乘凉避暑的好去处。坚固的藤条是我们的吊绳和秋千,盘根错节是我们攀爬好玩具。只是作弄我们的东西偶有出现:我们掏鸟窝,里边躲藏着半睡半醒的攀树蛇。攀树蛇,小孩子没计较它该叫什么,反正可以躲藏到树上,在鸟窝里,不攀树又做什么。

  两大榕树下,曾有自恃聪明者谋划建社房、厂房,可以装公粮,亦可办米粉加工。好像那几间房子出过事,也不记得什么事,有人便来了想法,说是社公有想法,不准人们瞎折腾,好像米粉也做得不是很顺手,所以后来撤出,房子任其荒废。时间流逝,树依然,溪也依然,房子身现残垣。

  乡间,有溪水的地方,有树的地方,有宫殿的地方,大多不敢胡来,若不是自然条件发生变化,某些人的恣意破坏,可能,清新、明亮、干净会一直保持下来。

  怎知,漂染厂来了,鞋厂来了,一切与污染有关的活动来了,而这一切又大多冠以美好的名堂:发家致富,带动一片。于是,树老去,溪干涸,旧房子颓败下去,唯一兴起的,是一些人为了某种目的登高一呼:大家捐款,翻建社公宫!

  于是乎,大兴土木,乱砍滥伐。

  于是乎,溪水滞留,榕树哭泣。

  于是乎,拿的几个黛色钱的人们,即便有了思维和良心,也只剩嗓子喑哑……(林世铨 洛江区作协主席)

  (原文有删减)

  □征稿

  地名如歌

  你怎么唱?

  我在这里欢笑 我在这里哭泣

  我在这里活着 也在这儿死去

  我在这里祈祷 我在这里迷惘

  我在这里寻找 在这里失去

  ……

  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离去

  我希望人们把我埋在这里

  在这儿我能感觉到我的存在

  在这儿有太多让我眷恋的东西

  为什么地名成为一首歌,让所有哼唱的人泪流满面?因为你唱过的每一个“这里”,在心里,都是具体的某一个地方。

  林先生一篇老屋旧忆,一瞬间让人哼唱起叫做故乡的那个地方。欢笑哭泣,寻找失去,眷恋存在,这里,是所有人的最大公约数。

  你呢?你的地名记忆呢?你的“这里”叫什么?以下是我们的4种分享方式:电子版稿件请发送至邮箱1501629725@qq.com;手写版稿件请在文末留下联系方式平邮寄送至:泉州市泉秀街恒祥大厦16楼海峡都市报编辑部;口述、推荐地名请拨95060,或微信关注公众号“花巷”。

  读者来稿不代表本报立场和态度,如您有共鸣或争议,也请通过以上4种方式联系我们。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泉州186.41万亩耕地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