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诗词学会7名成员 用闽南话为西街记忆配音
闽南网4月13日讯 今天的西街记忆,我们来点年代感。
录音人是最具代表性的了。昨天下午两点半,7位头发半白的录音人走进本报。
他们是鲤城诗词学会的成员,平均年龄已近65岁,每人都爱用闽南语吟诗,都会写诗。他们对文化怀着最敬畏的态度,为了让作品呈现最佳状态,在录音棚里,他们从下午两点半一直忙到晚上七点半。
7人录音前讨论字句读音(从左至右分别为:刘旭、庄玲玉、陆雅、陈琼芳、潘智育、张谋平、佩华)
岁月在西街留下了历史,年轮在他们的脸上碾出了皱纹。什么样的声音最适合讲述西街的岁月留痕?莫不是这久经生活的泉州人。
若您对西街记忆的文章或录音有任何建议、意见,欢迎拨打95060或微信关注公众号“花巷”,告诉我们。除了以上两种方式外,本报地名记忆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投稿:电子版稿件发送至邮箱1501629725@;手写版稿件请在文末留下联系方式平邮寄送至:泉州市泉秀街恒祥大厦16楼海峡都市报编辑部。
录音回放试听忙了5个小时
7位录音人,有退休的老教师、退休的公务员、机械厂退休的老员工,还有做了半辈子家庭主妇的,都是泉州人。因为对诗歌、闽南语有共同的爱好,他们走进了同一个学会。听说本报在做《西街记忆》的录音,他们兴冲冲地团报。
“录音可以等我们再研究研究吗?”下午两点半到达后,他们各自掏出小本子,开始交流探讨各自要录音的文章里,某个字或者某个词的闽南语发音。
“这篇《无处撒野》的标题,我觉得应该读作闽南话‘无处作孽’,才地道。”50岁的潘智育是7人中最年轻的,他拿着手稿向一旁77岁的陈琼芳请教。
“‘荷衣浸水’,应该用‘和’字才是闽南语的文字。”
“‘磨菜刀’应该改作‘削刀磨剪刀’才符合闽南话特征。”
一个小时里,大家拿着笔,边探讨边修改。3点半开始正式录音,清清喉咙,老人一个个录音,回放,一直忙碌到晚上7点半,他们还一遍遍地试听。
认真的劲儿,一点都不含糊。
把西街用闽南话说给儿孙听
77岁的陈琼芳是中华诗词吟诵学会的专家,他录的是《桑梓情怀》。“文章里有提到开元寺古桑树景点,这里以前叫‘桑莲古迹’,现在被改成了‘莲香’。但这里明明只有桑树,为何叫‘莲香’,可以改回去吗?”陈琼芳笑问,“这个建议,你们可以帮忙说给开元寺听吗?”
66岁的刘旭就住在新门街,对泉州文化熟络不已,“小时候和小伙伴经常跑去西街转巷子,因为那里的巷子最多,最像迷宫很有意思。”他说,泉州的街巷变化太大了,就西街没有太多变化。“我的儿孙里,孙辈已经不懂得说闽南话了,只会听。闽南话的危机,在我家只是一个缩影。怎么留住地方方言,我也在隐隐担忧。”所以这一次刘旭来录音,私心里,也想把这些西街历史用闽南话说给儿孙听。
认识一下吟诗会友的录音人
今天大家听到的《岁月留痕》,配音的是60岁的佩华。
佩华是泉州城南路人。她说,自己读小学三年级后,因年代关系,间断了多年的学业后,陆陆续续读到中学。“我非常爱读书,爱文学,最可惜的是我没读过大学。”当了半辈子家庭主妇,四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人了,不爱麻将、不爱广场舞,得闲的她天天捧着古典文学看个尽兴。
“我写诗,画花鸟,四个孩子都在经商,欣赏不了我的生活。我们今天来的这7个人都会写,写的是格律古诗。”佩华喜欢这种以写诗、吟诗会友的老年生活。
这篇《岁月留痕》,让她看到了曾经的年轻岁月。(海都记者 刘燕婷 王金淼 黄谨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